祖父郑洞国的后半生
郑洞国(1903-1991年)出身黄埔一期,曾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他在抗战中声名显赫,曾任远征军新一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却在内战中成为败军之将。1948年10月,正值盛年的郑洞国在东北名城长春被迫放下武器。郑洞国如何度过自己的下半生?郑洞郑建邦先生讲述脱下军装后的郑洞国。
长春:最黑暗的岁月
1948年的东北战场,早已不是国民党的天下。3月25日,祖父“临危受命”,来到了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在之后的半年里,长春没有经历致命的战火,却遭受了比战火更痛苦的煎熬――饥饿,据估计,当年因饥饿而死的长春市民不下10万。
祖父很少跟我们提及长春围困,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上世纪80年代,我在长春的东北师大读书时,吉林省的领导几次通过民革告知我,希望我能动员祖父回吉林看看,他不去。那样一个让他对长春人民满怀愧疚的地方,他回去怎么面对呢?祖父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算得上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解放战争中,像洛阳、济南这些名城都是他打下来的。在辽沈战役前,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几位常委曾经讨论过:“最好是动员郑洞国起义。”周恩来也讲:“这个人我还了解,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毛泽东最后决定“想办法争取他起义”,还叫周恩来以老师的名义给祖父写了封信。
可惜当时长春城内已是一片混乱,周恩来以老师身份写的那封信,祖父并没有看到。但是我想,即便他看到了,以他当时对蒋介石的忠心,大概也不会投降的。仗已经实在没有办法打了,部属们就只好瞒着他与解放军接洽放下武器,祖父由此勉强算投诚了。
祖父曾回忆,当他放下武器,很沮丧地随着部队出城时,迎面开过来一辆美式吉普车,车上坐着的是与他对阵数月的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肖华看到祖父走来,立即命令停车,下车走过来跟我祖父握手,问候了一番,然后再坐车离去。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对他这个败军之将并没有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这个细节使沮丧到极点的祖父心情略好了一丝。
晚上,肖劲光和肖华请祖父吃饭,也是客客气气的。席间,心情极坏的祖父只顾低头喝酒,不肯讲话。当时,心如死灰的祖父只想当一个老百姓,并且生硬地提出:“不广播、不登报、不参加公开宴会。”随后,他离开长春这座伤心之城,到哈尔滨思考人生去了。
思想转弯,接受共产党领导
他们这一批黄埔出身的国民党人,投身革命,初衷是因为爱国,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复兴,而他的痛苦也是从这儿来的,觉得国民党搞来搞去,不但没有救国,反而穷途末路。
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还有一道坎儿,祖父一直过不去,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思想。1950年8月,祖父因身体不适到上海就医,途经北京时,肖劲光、肖华两位将军请他吃饭,希望他参与到解放台湾的工作中。祖父沉吟再三,最后还是谢绝了。两岸统一是他愿意看到的,可让他自己去拿着武器跟从前的长官、袍泽厮杀,按照他的一贯道德和操守,又不愿这么做。
到了上海之后,他慢慢观察,发现还是共产党有办法。1945年,抗战刚刚胜利时,祖父是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负责接收南京和上海。他亲眼看到上海物价飞涨,社会乌烟瘴气。上世纪50年代初,进入上海才一两年,共产党就把上海治理得非常好,这对祖父的思想冲击很大。他在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符合他年轻时候的理想。
毛泽东亲
祖父郑洞国的后半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