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忆述:祖父郑洞静
1924年春,从湘西大山中走出一位热血青年,他辗转数千里,前往广州,准备投考黄埔军校。为了能参加革命,错过报名期限的他,甚至冒用他人之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谁能料到,当年的文弱书生,10余年后竟成为一代名将。他便是在抗日战场上功绩赫赫的郑洞、全者刘海儿的专访,讲述了祖父晚年的心路历程。
祖父曾是蒋介石非常信任的将领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应当说祖父都是蒋介石非常信任的将领。
祖父在黄埔系中被称为“长者”,并不是因为他年长,而是因为心胸宽厚,用兵稳健大胆。国共合作破裂后,祖父留在国民党阵营里,他参加过内战,也抗击过日本侵略者,但我后来整理他的资料时发现,从1933年到1945年长达10多年的时间中,只有一小段,比如蒋介石“围剿”鄂豫皖和进攻中央苏区,他参加了。大多数时间,他都驰骋在抗日疆场,参加了几乎整个抗战期间的战役。1933年的长城抗战,祖父任中央军第十七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在古北口死守两个月。期间,祖父曾奉命率部撤往后方休整,行军途中忽闻接防的第八十三师阵地被日军突破,伤亡惨重,师长刘戡愤而自杀未遂,形势岌岌可危。祖父立即率部连夜返回前线。当他赶到前线时,阵地上尸横遍野。当时晨曦微露,满山都是穿着土黄色军装的日本士兵,祖父手里只有1000多士兵,他急了,脱掉军装,带着一个特务排,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战士们也都豁出去了,就是这股拼劲儿,打退了日本人,赢得了后续部队增援的时间。
1938年3月,祖父率第二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九十八军军长。但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还是昆仑关战役。1938年底,祖父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十一军(后改为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1939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一师承担正面主攻任务,同号称“钢军”的日本第五师团血战20余日,在友军配合下全歼日军第五师第十二旅团,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及部属5000余人,一举攻克昆仑关天险。后升任新编第八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宜昌失陷后,祖父指挥第八军在长江一线负责防务近两年,击退日军数次大规模进攻。1942年秋,他率部配合战区主力反攻宜昌,歼敌甚众。
1943年春节过后,蒋介石发来急电,将祖父召回重庆,任命他为中国驻印度军新一军军长。当时,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罗卓英跟史迪威闹翻了,蒋介石最终想到了为人忠厚、温文尔雅的郑洞国。
当时,缅甸战场万众瞩目,中国军队在后来的作战中可谓摧枯拉朽,把日本人打得抱头鼠窜。但对于祖父来讲,作为一个军人,却很烦恼。名义上是军长,其实说什么都不算,只能管部队的军风纪律;另一边,蒋介石又给他施压,还得把握这十万大军。史迪威很霸道,底下的中国军官,只要是史迪威看不上眼的,马上送回国。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祖父在印缅战场的处境十分艰难。好在随着共事日久,史迪威与祖父的关系逐渐融洽,祖父随着史迪威一起参加了缅甸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对日军第十八师团的战斗。在密支那战役的关键时刻,祖父受命到前线指挥,最终攻克了这座缅北重镇。1944年9月,他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副总指挥。1945年8月,祖父奉命回国,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
在东北的日子最难熬
应当说,任何一个人的思想转
长孙忆述:祖父郑洞国后半生的谨慎与平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