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赏识教学”
刘良华
赏识是为了满足人的被“承认”的欲望。赏识教学并不简单地反对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但是,“承认教学”更看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尤其重视学生“过有尊严的生活”的“被承认”的需要。就此而言,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为承认而教”。
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学习,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承认。并非只有学生才有承认的需要。承认乃是所有人类、所有动物的需要,甚至也是所有植物的需要。在整个自然界,几乎所有动物都是为了被承认而斗争。相比之下,人比一般的动物有更多更强烈的渴望“被承认”的需要。“被承认”就觉得“有面子”,每个人都“爱面子”,每个人都为“有面子”而活着。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在争取承认的斗争中,凡是愿意冒险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的人,最后成为主人;凡是不愿意冒险不会愿意冒生命危险的人,最后成为奴隶。整个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显示为“主奴之争”。即便某个时刻决出胜负,主人和主人之间、奴隶和奴隶之间再次开始主奴之争。这种争执和争斗虽然给人类带来伤害,但也推动了整个世界向前发展。
表面平静的课堂教学依然处处显示出“为承认而斗争”。学生之所以愿意主动进入学校,学生之所以愿意主动学习,是因为这个地方乃是他的“为承认而斗争”的舞台。这里是他的可能获得承认的“平台”或“舞台”。即便他在此时此地不能获得承认,他在未来某个时刻也希望以“同学会”或类似的方式显示他的力量和尊严。遗憾的是,总是有大量的学生在教学活动无法获得教师或同伴的承认,他在课堂里找不到生活的尊严。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虽然可能会反过来激发他的斗志,以复仇的、不服输的心态去证明自己,但是,一般而言,没有尊严的生活往往会导致人对此时此地的相关活动的拒绝和退缩。虽然教师偶尔可以通过不理睬(不关注)、不欣赏、不信任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卧薪尝胆的激情,但是,正常的兴发教学往往显示为三种积极的承认:一是关注;二是奖励(或表扬);三是信任。
智慧的教师往往给学生提供三种“赏识”:一是关注;二是奖励(或表扬);三是信任。表面看来,最强烈的赏识是奖励(或表扬),实际上,能够发生强烈且持久的激励效应的赏识只是信任。
“关注”是赏识的初级形式。与关注相关的行为包括注视、肯定、提供帮助,等等。注视的直接形式是看着学生,友好地看着他。与关注相反的是“不看”。这种“不看”让教室里的某些学生长年累月地感觉到来自教师的冷漠和忽视。真正有赏识意识的教师会时常提醒自己:这个教室里是否有几位学生我从来没有正眼看他们?或者,当我看某个学生的时候,我是一扫而过还是在他的身上停留了几秒钟?我让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是否做到了“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关注除了显示为“注视”,还有对学生表达“肯定”。肯定意味着对学生的言行表达认可、赞成,比如教师准确地回忆学生的某个行为或话语,准确地复述或概括学生的某些说法,等等。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做出积极的回应。比如,教师可能发动全班学生为
某个学生的精彩发言鼓掌。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常用的办法是让全班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喊“棒,棒,棒,你真棒!”也有老师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喊“棒,棒,棒,你真棒!我要争取比你棒!”这些办法的确能够提供“赏识”的效应,但是,真正能够发生赏识效应的可能并不需要发动全班学生一起鼓掌,比较有效的
论赏识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