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仓枯枝牡丹的传奇
在黄海之滨,范公堤旁,坐落着一个见诸宋史古镇----便仓镇(古称东溟镇、卞仓镇)。因为镇上的枯枝牡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于是小镇被称为枯枝牡丹之乡。牡丹是我国的国花,枯枝牡丹是牡丹家族中的一枝奇葩。便仓枯枝牡丹的历史当追溯至宋代,且古典小说《镜花缘》及明、清《盐城县志》均有记载。曾在盐阜大地驰骋疆场老将军、国家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包含深情挥笔为《枯枝牡丹园》题写了横额和“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的楹联,在交代枯枝牡丹的生长的地域和历史寓意的之中,又饱含赞美之情。
枯枝牡丹的传说众多,令人称奇而又神往。
(影视资料镜头)一说如古典小说《镜花缘》所述:唐代武则天为庆贺登基,责令百花隆冬齐放,唯牡丹仙子玩误谕旨,触怒武皇,遂将宫中两千牡丹俱用火焚,以成枯枝,无论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内,如干材一般,顿可燃烧。仅以此还不解恨,又将其连根拔起逐出皇城,流放乡野。从此牡丹在京城中消失,在海角野壑中栖身。枯枝牡丹正如该书中载述:如今世上所传牡丹淮南便仓最多。
二说本地大姓,卞氏后裔卞济之,宋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在官衙内种植红白二本牡丹,以花名志。取其红者表明对国家赤胆忠心,取其白者励志清正廉洁,北宋亡后不甘与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同流合污,愤然辞官还乡回苏州沧门,后又为避战乱居家迁至苏北海边落脚,并将其随身携带的枯枝牡丹栽至庭院之中伴花度残年。遂有了如今卞氏宗祠中的枯枝牡丹。
三说:卞济之嫡孙卞元亨,少时勤学好武,膂力过人,武艺高强,年轻时曾赤手空拳在海边打死一只老虎,后成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人物武松的原型。卞元亨元未曾为吴王张士诚的兵马大元帅,士诚兵败,路遇一梅花鹿口含枯枝,元亨取其枯枝,策马而归,至便仓家园,插于地,遂长成枯枝牡丹。三个不同的传说让便仓的枯枝牡丹充满了神秘和神奇。
相传明太祖爱卞元亨文武全才,曾三请其而不出,朱元璋怒遣元亨辽东充军。其间,牡丹十年不开,赦归,牡丹又重放异彩。而就在这元亨流放的这十年中,卞元亨的十个妻妾中的九个皆离开卞氏门廷而去,唯结发妻子两鬓苍白,却倚门而待,此情此景让卞元亨感激涕零,心潮难平,于是铺纸挥毫,写下了:“牡丹原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花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的七言绝句,咏花颂人,借花寓人,表达对爱妻的感激之情。它日,他辟地扩园,分植牡丹,将原有六株一分为二,变为12株,精心栽培,一度时期园中牡丹枝叶繁茂,年年花开似锦。
然虽朝代新添却世事沧桑,牡丹又一次遭受厄运,险些灭绝。相传明代伍佑场(现在的伍佑镇,古时候为堆屯海盐的盐场)有个盐官叫杨应广,此人沾花惹草、贪慕虚荣。得知便仓牡丹为天下奇花,不禁私欲顿起,欲将这稀世名花占为己有,于是差人侵入园中将所有牡丹连根挖出,运回伍
佑私宅院中栽下。可是久而不活,反而叶凋枝枯,濒于死亡。杨应广由扫兴变为愤怒,使人将枯萎的牡丹拔起扔出宅院。便仓人得知此讯,连夜用草袋将牡丹的根偷运回来,栽于原处。不久牡丹竟然死而复生,第二年花开如故,令乡人颔首称幸,翘指称神。
人们通常把植物生长逾四百年者称之为宝,便仓的枯枝牡丹历宋、元、明、清,以至于今达700年之久,更为珍贵。她像一个历经仓桑的老者饱受了暴政的摧残,昏官的贪欲,同时也经历了对清廉者的陪伴,见证了爱主的荣辱与悲喜,更有甚者也见证了民族的苦难,国家的衰败与复兴。1938年后,日本
便仓枯枝牡丹的传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