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为预防矿井水灾事故的发生,在采掘施工过程中,随时掌握矿井水灾的自然规律和摸清矿井水文地质情况,以利于控制和杜绝各种水灾事故的发生。根据“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则,制定本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一、西六下山巷概况
1、掘进工作面位置:该工作面为全岩下山掘进巷,现已掘+1205水平,东邻西五下山巷(正在掘进),其他方位无掘进,方位3400 2’’49”。
2、工程量: 米
3、工程用途:运输、行人。
4、同邻近采区及地面关系: 该工作面上下覆无采空区,在巷道开口向前掘进至617米遇F1断层,落差约300米,地面无坟地,无建筑物。工作面相对地面标高+1461m。
5、岩层情况: 区内各岩组含水特征由新到老叙述如下:
1)第四系(Q)松散孔隙含水层
主要由坡积、残积及少量冲积物组成,厚0~15m。多分布于山间坡脚,冲沟及沟溪两侧,面积小,厚度变化大,地下水以潜水形式赋存,季节动态变化大、雨季有少量泉点出露,旱季干枯,其水文地质意义不大。
2)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三段(T1d3)岩溶裂隙含水层
分布在矿区南中部。区内厚度大于30m。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地表岩溶发育,含岩溶裂隙水及溶洞水。据区域水文资料,,雨季流量约18 l/s,径流途径短,受降雨影响大,。富水性较强,为强含水层。含水层远离矿体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3)三叠系大冶组二段(T1 d 2)岩溶裂隙含水层
覆盖矿区大部分地区。一般厚90m。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岩层含水的不均一。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地下水通过岩溶裂隙、溶洞集中运移,含水性能好,富水条件差。据区域水文资料,,雨季流量约15 l/s,径流途径短,受降雨影响大,枯季几乎干枯,流量变化大,。富水性较强,为强含水层。
4)三叠系大冶组一段(T1 d 1)相对含隔水层
分布在矿区西部。。薄层粘土岩、钙质页岩,顶部偶夹薄层泥灰岩。该含水岩组裂隙发育差,连通性差,富水条件差,含少量基岩裂隙水,区域上起隔水层作用。据区域水文资料,泉水出露少,,。隔水层。
5)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3d)相对隔水层
分布在矿区的北东部边缘。~。薄层硅质岩夹蒙脱石粘土岩。具隔水性,为隔水层。
6)二叠系上统长兴(P3c)岩溶裂隙含水层
分布在矿区的北东部边缘。~。为厚层状灰岩、燧石团块灰岩。该岩组在地貌上分布于斜坡中上部地带,岩溶裂隙发育。大气降水通过岩溶裂隙补给含水层,并通过岩溶裂隙、溶洞汇集、径流和排泄,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据邻区水文资料,-,。富水性较强,为强含水层。对矿床形成直接充水关系。
7)二叠系龙潭组(P3l)层状裂隙含水层
矿区南部及外围大面积祼露地表,F1断层北部大面积埋藏于深部,埋深0~650余米。厚250~286m。主要为薄层粉砂岩、薄至中厚层燧石灰岩夹灰岩、粘土岩、细砂岩及煤层。粉砂岩、细砂岩及燧石灰岩、灰岩,含层间裂隙水及岩溶裂隙水,粘土岩、
西六下山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