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原因:(1)经济上(根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3)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4)思想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诸子百家
(1)概念: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代表:①道家:老子、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创立儒家学派,至圣。
(1)核心:“仁”。①仁者爱人,即互相爱护,融洽相处;②推己及人,即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为政以德,即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万世师表”)。
(亚圣):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道”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代表平民阶级愿望。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1)原因: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被汉武帝接受。
三、儒学成为正统
: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鼓励私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
高二历史 必修三复习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