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斯琴,学号:3013207218,学院:化工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年级:2013级,班级:2班。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这个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们生命中的东西,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音乐中所包含的的东西,有时候是语言难以表达的,就像上课时老师提到的一句话,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确实,当语言表达都惨白无力时,音乐却能给我们透露更多的信息。在众多的音乐中,中外音乐似乎各有其特点也各不包容,但是其实它们之间有不同却也有相同,以下是我对中外音乐各自的认识以及对中外音乐关系的认识。
一、对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认识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的似乎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如《二泉映月》《茉莉花》《赛马曲》《十面埋伏》等等,这里借上课时提及过的阿炳的《二泉映月》简要叙述一下我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老师提及这首歌的标题时告诉过我们。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其实杨先生在定名时,也斟酌过,一开始的“映”并不是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字,而是“印”,但是后来杨先生觉得这有抄袭的成分,故后来定名《二泉映月》。这首歌的定名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字的变动,却让整个曲名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阿炳是二胡史的一座高山,后人只有去攀登它而无法去超越它,我认为这是由于阿炳自身的身世。作为一个双目失明又得不到温饱的卖艺人,他自己本身的经历决定了他音乐的感染力,曲中所包含的的那种凄惨的成分,也许是只有阿炳本人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的。也许是因为他的双目失明,才导致了他对音乐天生的理解能力,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只能通过音乐来诉说。此时音乐变成了一种语言,一个他述说身世的工具,所以造就了《二泉映月》的成功。
好似很多中国古典音乐一样,《二泉映月》通过一种乐器即可表现,那就是二胡。这就好似中国的山水画,有时仅通过一种颜色的墨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