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煎熬与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的特点
优点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处方;可充分发挥方药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和特点;吸收快,奏效迅速;溶剂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易行等。
缺点需临用时新制,久置易发霉变质;不便携带;服用容积大,尤其是儿童难以服用;脂溶性和难溶性成分以水煎煮,不易提取完全等。
中药汤剂的煎熬方法
以往常规煎熬方法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或搪瓷锅等为主,忌用铁、铜器具。煎药用水可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前人常用流水、泉水、米泔水等;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也可用酒或水酒合煎。加水量可视药物剂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满过药面3~5厘米为宜。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发汗解表、理气、质地轻清和芳香挥发的药(如苏叶、菊花等),水沸后再文火煎10~15分钟即可;质地黏腻滋补类的药(如黄芪、当归、熟地)水沸后再文火煎1小时左右;矿石及贝壳类质地坚硬的药(龙骨、牡蛎、鳖甲等)应先煎15分钟,然后与其它药物一起煎;黏滞性高,易糊底的药物,或带小毛刺,服时易刺激咽喉的药,或煎后易使药液混浊的药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应包入纱布袋,再与其它药物一起煎;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
为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它药物吸收,应先单煎半小时,滤出药汁,然后与其它药共煎服用;不能煎的中药(如阿胶、蜂蜜等),只能烊化(另蒸使溶化),待其它药汁煎成后加入,微微加热搅拌,溶化后再服。
煎熬时,前人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慢火煎谓文火,急火煎谓武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如解表药与泻下之剂,煎煮时间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之剂,煎煮时间宜长,其火宜慢,水量略多。在煎熬过程中,如将药煎煮焦枯,则应弃置不用,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现代煎熬方法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药的煎熬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改良,如煎药机煎熬法、电子煎药壶煎药法等。无论何种煎熬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缺点,认真遵循前辈运用经验,效果依然非常明显。
中药煎煮壶是按照传统汤剂的煎煮要求,利用现代工艺开发出符合中药传统煎煮理论的新型煎煮方式,完成中药合煎共煮的过程。电子加热和火力加热的主要目的都是使中药汤剂达到一定的温度,以产生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所以,准确操作,也不失为一个简便的好工具。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有许多讲究,只有按时服用,并且注意药后禁忌,效果才会十分理想。常见服药时间如下: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
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凡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
热服在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凡解表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
餐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餐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因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
中药汤剂煎熬与服用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