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墓志盖篆书
摘要: 唐代书法艺术高度发展,在书法教育的完善及书家的努力下,篆书也在唐中期得以复兴。墓志盖是墓志的组成部分,书体以篆书为主,真实可靠。本文就已发现唐代时期的墓志为基本材料,对墓志盖篆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唐代篆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唐代墓志盖篆书风格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帝王的推崇和书法家的努力下,各书体百花齐放,篆书亦在盛唐复兴。“教育是艺术、学术昌明发达的根本,往往直接影响艺术、学术的发展”①。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发展的依托,官、私学的书法教育又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发展的保障。
唐代碑志书写的身份有了新的变化,“且唐以前书碑之役,不过书佐、典签等之职责,至唐世帝王亲自操觚,丰碑大碣,遂以名宦之笔增重,不知汉世固不如是”②。因帝王的喜好,高官、名家书写碑志盛行,书者身份的转变也使我们对唐代碑刻书法艺术有了新的认识。碑刻书法,多以楷、行为主,篆书在秦代后开市衰败;隋朝时篆书已是古体字,除在碑额志盖上偶见外,近乎消亡;唐朝篆书名家努力恢复法度,力图使篆书复兴,墓志盖篆书在此期猛增。书者身份的转变,书法水平的提高,令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墓志盖上一览唐代篆书的发展。
墓志作为中国墓葬习俗中的一部分,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定型于南北朝时期。墓志定型后,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南齐书?礼志下》:“有司奏大明故事,太子妃玄宫中有石志。参议墓铭,不出礼典,近宋元嘉中颜延之作《王球石志》。素族无碑策,故以记德。自尔以来,王公以下,咸共遵用。”③至唐代,《封氏闻见记》:“古葬无石志,近代贵贱用之。”④可见此时墓志数量增多,已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南北朝定型后的墓志,分为志身和志盖两部分,志、盖相配,如同箱奁,墓志盖书体以篆书为大宗,风格多样。我们通过对墓志盖的统计分类,唐代篆书的?l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武德至开元前期的志盖篆书
篆书发展循书法史与其他书体一样,呈现随时代变化不断革新的发展规律。“自秦李斯以仓颉、史籀之迹,变而新之。特制小篆,备三方之用,合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工已至矣。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唯真、草是攻……由篆学中废”⑤。秦朝李斯构建了篆书的形式与基本法度,汉以后随着隶书、楷书的发展,篆书走向低谷。北朝后期,书法出现了一股复古潮流,篆书时兴起来,并延续至隋代。
(一)武德至贞观年间
唐初,墓志盖篆文延续北朝时的风格类型,志盖文字主要以双钩阳刻为主,多有界格。篆书字形以小篆为基础,受楷书发展的影响,并出现字体杂糅的情况。
贞观二十年(646)葬《段师墓志》,志盖篆文“段君墓志”(图1)。志盖双钩阳刻,有界格。章法舒朗,布局整齐。字形略方,笔画线条起收笔皆做圆笔,体态圆润,雄浑朴厚,含蓄沉劲,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风格。
贞观三年(629)葬《谭伍墓志》,志盖篆文“谭氏之志”(图2)。该篆书点画粗重,方圆相兼,浑厚宽博,笔画朴拙。其“氏”字,楷书字形,“谭”、“志”字右部件又为篆书字形,楷书与篆书杂糅明显。
(二)永徽初年至开元前期
经过武德、贞观三十多年的发展,一片生机勃勃。东西两京的国子监,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其中书学设有书学博士培养书法人才。国子监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完善了唐代的书法教育体系。唐
浅谈唐代墓志盖篆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