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一概说:
要素:
四个阶段:
1城市建制:
1)商周
2)战国
3)秦以后
2 城市选址
“相土尝水”
解决水源问题(饮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
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要求
风水上的要求
3 筑城办法
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
2)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
“瓮城”:二道以上城门
“敌台”,“马面”
4 城市布局结构
1) 城郭之制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城市布局的两种方式:城在郭的一侧或内部。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
明南京与北京有四道城墙
2)《周礼:考工记》中都城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冬宫·考工记》
城市布局:
帝王宫廷总是都城主体
居住形式: 里坊制,街巷制
市:
娱乐场所:风景区、瓦肆
4) 道路系统
5) 道路绿化、“彩化”
6) 市政设施建设
都城规模大.
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实例
1 汉长安——七星伴月
规划结构松弛:
宫室不集中,面积很大,市很不发达。
陵邑的设置。
八街、九陌
上林苑昆明湖
2 曹魏邺城——一定之规
开创了功能分区明确,规划严整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棋盘式分割,宫殿位北居中。
丁字型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3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七大古都之一
西晋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里坊制( 1里见方)。
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4 南朝建康——秦淮纡余
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后建的越城。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
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牛首山,作为天然的厥,其它道路都是“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市多而分散。
5 唐长安(隋大兴)唐长安(隋大兴)——规模宏大、里坊中正
高颖、宇文恺负责建设
中面布局方正规则,功能分区明确。
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龙首原高地处建主要宫殿,使政治中心移至城北,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
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缺陷:土路、街景单调、城市供水与漕运
6 宋东京宋东京——繁华拥挤
汴州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冲的商业都会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在此建都。
中国古代都城的转折点。
里坊制解体,街巷制形成。
三重城墙,四重水系。
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化等
7 元大都、明清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横平坚直、中轴对称、皇权至上
元大都—当时世界上规模最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