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第 34 卷第 6 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3 年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文学仙诗乃古代借歌咏仙境以抒发情怀志向之诗,李白诗风飘逸,写了很多游仙诗,人们认为其游仙诗颇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诚然无可争议。然而我们从李白的生平经历及交游对象(可见其赠答诗)可以了解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积极入世的思想比道家更多地影响了李白。这在他诗中有很多表现,如他的《抒怀赠南陵常赞府》:“君看我才能,何如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诗中李白自称小儒,表明心向儒家,拿自己与大圣孔子相比较,孔子都不得志,自己无法施展抱负不足悲哀。李白逝世前几年还一直积极奔走参政,可见他和杜甫一样,是关注现实的。在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才是李白终生服膺的主导思想,即便是李白的游仙诗也体现了儒家精神。据笔者保守统计,《李太白全集》中至少有60首与道教有关的游仙诗。认定的标准为在诗中描绘神仙世界,有与神仙有关的人物或意象存在。在这些游仙诗中能见到的与神仙有关的人物和意象有:韩众、安期生、赤松子、仙人、广成子、玉女、王子晋、浮丘、麻姑、西王母、北海仙、羽人、凤凰、羽翼、丹砂、仙鹤、白鹿、青龙、紫霞、仙歌、金丹、天鸡、骑羊、骑白龙、不死药、玉液、蓬莱、金阙、瀛洲、仙山、太清等等。这些具有浪漫色彩的游仙诗中,虚幻飘逸的场景,优美生动的形象随处可见。诗人超逸绝尘,飘飘欲仙,也令读者觉得这类诗与现实无关。其实在这些描写神仙虚幻游仙诗的字里行间,大多有诗人的寄寓,是诗人怀抱的寄托。笔者挑出以下有代表性的篇章,来剖析李白写诗时的情怀。一、李白游仙诗中展现了对现实的积极心态《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仕途失意令他心灰意冷,转向游仙。而当时唐王朝陷入安史之乱,国家的危难令他无法逍遥于漫游仙境。李白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将士流血牺牲,叛军耀武扬威,当看到这样的人间惨景时他内心的使命感在召唤他,忧国忧民情怀在游仙诗中也展露无遗。李白这首游仙诗所表现的情志与儒家经典中论述的士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是相通的,如《论语微子》中有:“鸟兽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认为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收稿日期] 2013-10-03[作者简介]陈明英(1984~),女,江西南康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李白游仙诗所体现的儒家精神□陈明英(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 李白游仙诗的内容是寻找、追求、漫游神仙世界,也有对现实的积极关注,叙写友情,标榜自我高洁情怀,还表现了对社会黑暗、自己仕途不顺、抱负难伸的失望、躲避以及反抗。笔者看来其游仙诗是打着出世的旗号,行在儒家入世的路途,深镌儒家精神的烙印,儒家精神才是李白终生服膺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 李白;游仙诗;儒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71(2013)06-0104-03游
李白游仙诗所体现的儒家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