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化学物的致突变、
环境化学诱变剂的分类
第一组人工合成,仅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诱变剂
1. 药品
抗癌药抗菌素,麻醉药和避孕药等
杀虫剂,灭鼠剂,除莠剂和除霉剂等及他们的残留物
第二组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或产生的环境诱变剂
第三组自然界存在的诱变剂与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诱变剂
毒作用效应谱
死亡
中毒,患病
亚临床变化
体内过量负荷
致突变作用
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
一、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
物种的遗传稳定性:DNA的特殊结构,精确复制、高保真修复。
变异(variation):在物种的各个体和各代之间的种种差异。
突变(mutation):可遗传的变异。(源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变异)。
研究发展
Mendel(1822~1884):19世纪下半叶发现遗传物质;
De Vries Correns和Tschermark 1900年独立发现。
Mendel发现的遗传物质被De Vries 称为基因;
De Vries:1901年首先提出了基因突变(Mutation)理论,奠定了基因毒理学的基础。
Muller:1927年首次成功应用X-线使果蝇发生突变;
Auerback和Robson:1943年首次阐明化学物可诱发果蝇突变。
Cattanck:1966首次报道化学物可引起乳动物(小鼠)突变
(一)诱发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分离异常
1、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点突变)
(1)碱基替换(Base-pair substitution):碱基配对性能的改变或脱落引起的突变。
碱基:腺嘌呤(A, Adenine)
鸟嘌呤(G, Guanine)
胞嘧啶(C, Cytosine)
胸腺嘧啶(T, Thymine)
A-T; G-C, 三个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
引起碱基置换的方式:
类碱基的引入:
正常碱基对的化学改变;
化学物与碱基结合
碱基对的自发突变
碱基置换的后果:
编码信息错误突变
A
T
C
碱基置换
示意图
G
G
C
基因突变
G
T
G
A
C
G
A
T
C
A
T
A
T
A
T
HNO2和NH2OH引起正常碱基对的化学改变
(2)移码:
DNA中增加或减少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对导致的突变。
化学物:氮蒽(杀菌剂)、二氨基丫啶
(3)DNA大段损伤
DNA链大段缺少或插入。
DNA链断裂后修复错误;
减数分裂过程中错误连接。
2、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mutation ):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或错误修复。
2-6化学物的致突变、致癌变及致畸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