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每一天早上,我们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刷微信,晚上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刷微信。当我们打招呼的方式从“你今天吃什么?”变成“你微信号是多少?”时,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一次打开朋友圈,看到的大多是些文章链接、自拍或美景、求投票或代购信息等,好友生活动态越来越少。有时候偶尔点进去看某个好友的个人相册,才发现原来他最近确实更新了动态,只是当时没看到。
记得三四年前,刚开始玩微信时,朋友圈里只有三四十人,里面都是亲近的朋友,大家在里面记录生活,无所顾虑的表达喜怒哀乐。但后来,加的人越来越多,在朋友圈里想看的信息却越来越少,在发动态前,要反复斟酌,删删改改,亦或是分组可见,生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有些人干脆不在朋友圈里发个人生活的动态,重新回到了微博,或者去了好友稀少的支付宝生活圈。为什么打开朋友圈,想看到的“朋友”越来越少?
日益扩大的的朋友圈
社会学家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比如父子关系,而弱关系属一般关系。与讨论公共议题、侧重于“弱关系”的新浪微博相比,人们常说,微信是一个“强关系”的熟人社会。
其实,2011年1月微信刚上线时,主要依靠“查找附近的人”和“摇一摇”这两项陌生人交友功能积累用户。不过后来微信和QQ合作导入好友、以及从手机通讯录添加好友,同学、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陆续流行起了互添微信。
2012年4月19日,,推出了朋友圈的前身“我的相册”。官方介绍中写道:“你可以拥有一个精美的相册,将生活记录在相册中。”此时,微信的朋友圈多是小圈子,由亲朋好友组成。在这个小圈子里,可以进行无所顾忌的表达。因为即便不使用微信,这种密切的关系依然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维系。
但这样的状态维持得并不久。微信不断地更新版本、开发新功能,企图打造一个集社交、咨询、购物、金融于一身的综合平台。朋友圈渐渐地从单纯的小圈子,扩张到了更大的范畴,甚至成为职业社交和营销的工具。
使用微信的时间越久、参加的社会活动越多,好友人数增长就越快。当我们打开微信通讯录,里面很多鲜有互动的陌生“好友”,他们静悄悄的躺在列表里:有些人可能是某个饭局或聚会上“被动加入的”;有些人可能是加入某个微信群后添加的;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被要求加入的。
事实上,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目前,,。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最新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半数以上微信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好友;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用户占比较往年翻番。然而,按照一些社会学者的观点,每个人可以管理的稳定人际关系不超过150人,亲密朋友不超过15人。
朋友圈是戴面具的一个舞台
朋友数量的不断增长,朋友圈正在远离一种私人关系的“熟人社会”,成为各种关系的杂烩。在这个半熟悉半陌生“大舞台”中,发朋友圈这件小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大事。在发动态之前,很多人会不自觉的进行“自我审查”: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要设置分组;哪些措辞容易引起误会等。
咪蒙的文章引发争议,不少人表示自己老板在朋友圈转发此文。而立场相反的文章同样达到10万,有人表示虽然赞同却不敢转发至朋友圈
这种“自我审查”多少包含着“表演”的成分。社会学家戈夫曼
朋友圈里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