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材”才能“接地气”
作文是片段化生活的呈现,是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然而,现今社会越来越追求高速度,作文教学也越来越走向功利性。那厚厚的作文书似乎成了学生创作的“救星”,学生一味模仿别人的“佳作”,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性,缺少了生活情感的真挚性,也就是说,这样的作文缺乏“地气”。所谓“地气”,即“地中有气”。“气”是灵气,是真气,是大地的力量。人越接近大地,越觉踏实;越远离大地,越觉空落。作文“接地气”是作文要接近生活,符合客观实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那么我们中学生到底应该如何选材,才能成就自己的锦绣华章呢?
一、写作选材要“去伪存真”
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进行作文辅导时,朗读了一篇范文,讲到石缝中生长的小花小草,纵然它们有阳光的爱抚,雨水的润泽,却要拼尽全力去寻找赖以生存的泥土,那拼搏的精神似乎给予了读者奋斗的力量。其中一句“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一句更是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于是在一篇题为《拐角处》的命题作文中,好多学生在文章的选材上如出一辙,它们或是“无名的小草”,或是“蒲公英”,都一样地绽放在不毛的石缝间,都能在拐角处给作者以深深的启迪。创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阅读者却早已是厌倦生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曾说,“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
”莫言小说的原型很多就是身边的父母亲人、爷爷奶奶,是高密的富于韵味的气息和浓厚底蕴的文化,孕育了莫言作品的灵性之根。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读者的青睐,主要在于他的作品选材真实,有“原型”,达“地气”,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无病呻吟。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作文应该是孩子真实情感的表达。生活如同空气,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学生熟悉的生活是学生作文文思泉涌的不竭源头。问题是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体察生活,体察身边的人与物、环境与自然,要求学生写的是真实的感情流露,选的材料是美好生活的一个写照,而不是生搬硬造,甚至仿写伪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的优秀作文。
二、写作选材要“推陈出新”
在一篇命题为《闪亮的日子》的习作中,大部分学生只写一个能带给自己快乐的日子。如父母为自己过一次难忘的生日、和同学欢快地游玩、在考试中收获可贵的成功……,而一位学生却写道,“物理老师在做光的实验,学生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操作的三棱镜实验,让学生沉醉在光的多彩世界里”。在这里,有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光明的追求,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老师对知识的传递,对学生的呵护,更有对教育信念的坚持……。理学上的“光”和文学上的“光”诠释了题目中的“闪亮”的含义,瞬间变成了永恒。通过合理的选材,文章的立意一下就高深起来。
我们认为,选材求新,就是要独辟蹊径,彰显自己的个性。刘禹锡说,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那么如何翻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旧瓶装新酒。也就是在原来的旧材料上,选取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翻新。比如爸爸深一脚、浅一脚背生病的孩子去医院的例子,可以更换成爸爸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的途中,如何用幽默化解孩子的痛苦。②反弹琵琶。有些材料看似不切合题意,但是我们用巧妙的技巧就会变新颖。比如,在命题作文《这个夏天》中,很多同学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选好材”才能“接地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