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
摘要:辛亥革命前后诗坛形成革命诗潮,南社诗人的成就,是其重要标志。革命诗潮是诗界革命的新阶段,沿续了“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三长具备的诗界革命纲领。在冲决旧诗境域、开拓新诗意境方面,表现出更不受传统诗教规范拘缚的精神,近代民主意识、民族精神、反清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在语言和格调上也有所变革发展。但国粹主义文化观阻碍了诗体变革的突破。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构成中国诗歌近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也形成了至今仍影响面很广的第三种诗歌类型“旧体新诗”。
关键词:南社;诗界革命;革命诗潮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1)04-0110-08
“革命诗潮”这个概念是我在《中华文学通史》第五卷(近代卷)中提出来的:
1903年前后,诗坛崛起一批新的年轻诗人:高旭、马君武、秋瑾、陈去病、柳亚子等等。所谓“新”,不仅指他们此前尚无闻于诗坛,而且指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都呈现一种新时代的风格;所谓“年轻”,也不仅指他们的年龄,而且指他们显示了一种新兴阶级的朝气、热情和激烈的革命精神。他们的出现标志革命诗歌的滥觞。
革命诗歌兴起,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急剧加深,反清爱国运动高涨、思想启蒙初显成效、留日学生和进步报刊激增几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宣传活动和革命诗歌的创作蓬勃高涨。1909年南社成立,标志革命派作家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成为革命文学的核心,队伍迅速壮大。当时革命刊物不只发表革命派作家的作品,革命派作家的诗也包含多方面内容。但是,民主意识、民族精神、反清革命已成为此期诗歌时代主题,在诗坛形成了革命新诗潮。
革命诗潮是诗界革命的新阶段。……
在革命诗潮形成发展过程中。南社起了重大作用。南社的成立和壮大,南社诗人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诗歌发展为磅礴诗潮的重要标志。
此前,文学史和相关论著,如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郭延礼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管林、钟贤培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张永芳《晚清诗界革命论》等等,都把南社以及同时期秋瑾等人的诗作称为“革命派诗歌”。我概括为“革命诗潮”,有两层意义:“诗界革命”。“革命派诗歌”是相对于“改良派诗歌”而言的,与此相连的,则是把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界定为“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文学改良运动”,下限也大体定在1905年。但考诸史实,“诗界革命”并非只是“为维新变法服务”,而是梁启超发动的“新民”即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革命派、改良派的政治主张有分歧,但传播启蒙思想是一致的;革命派没有否定诗界革命纲领,而是继续推进,发展为一股潮流;“诗界革命”并没有到1905年结束,“革命诗潮是诗界革命的新阶段”。。文学史就其具体进程而言,其实是创作潮流的流变史。一种文学现象,仅仅是一个或若干作家的创作特征,或者某个流派的风格,还是一个时期作家群体趋向的潮流甚至主潮,其文学史地位是不一样的。指出南社代表诗人的成就是
“革命诗歌发展为磅礴诗潮的重要标志”,亦即从“史”角度肯定南社诗歌构成中国文学近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
本文就此略加说明。
关于诗界革命,迄今学术界,尤其是近现代文学研究界,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知名学者,还重复着80多年前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一些粗略不确或偏颇不实之论。这个问题需要专题论述,这里只先指出两点。“我手写我口”(1862年)或者谭嗣同、夏增佑尝试“新诗”(1896-1897)看做诗界革命发端,于史不符。“新派诗”和谭、夏“新学诗”为诗界革命的代表形态,并由此论定诗界革命“失败”,于史不符。这不只是一个考定“诗界革命”提出时间的问题,重要的是,它关系到诗界革命的时代背景,发起原因和意图,直接涉及诗界革命的实质和特征。
“诗界革命”,是1899年底梁启超在《汗漫录》(又名《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提出的,1901年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重申“以诗界革命之神魄,为斯道别辟新土”。也就是说,诗界革命发起,不是在戊戌变法期间,更不是在戊戌变法之前,而是在变法失败之后。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分界点。变法失败,梁启超才总结教训,得出“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盖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的结论,从而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发起一场以
“新民”即改造国民精神为中心的的思想启蒙运动。正是从思想启蒙、发挥文学传播文明以“新一国之民”的作用出发,梁启超提出了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曲界革命。
同时他在《夏威夷游记》中又对戊戌变法前“新派诗”和“新学诗”作了总结,肯定黄遵宪能“以欧洲意境行之”,“然新语句尚少”;而“夏穗卿、谭复生皆善选新语句者”,却“不甚

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