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之死三十年代印象中是一张发了黄的旧照片,只有黑白对比的轮廓。女子端坐着 两手半握双肘微抬专注的看着前方,穿着窄领西装的男子梳着扁平的分头则站在 女子身边,微微倾着身体。她也许还烫了卷发,能看到的旗袍是黑色的,但原来 也许是玫瑰一样的红。三十年代是安静的,没有现在喧哗,是无声电影记录片中 留下的失真影画,是有轨电车发出叮当的声响,是张爱玲笔下三十年前的月亮, 还是《边城》中翠翠一声清亮的呼喊“爷爷”。 发自欧洲的远洋邮轮马达发出了长长的呜鸣。上海滩上的欧式建筑出现在水 平线上,游客们发出了欢呼,向岸上挥手,归国的游子流下了热泪。徐志摩那一 刻紧握着船舷上的栏杆,上海在那一刻给他留下了最美的印象。他在四年后1926 年和陆小曼移居上海,他喜欢这个有些欧洲味道的城市。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开始 写诗,回国前他写下了《康桥,再会吧》。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当年 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 (算来一秋二秋,已过了四度 春秋,浪迹在海外,美土欧洲) 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 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 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 渺茫明灭,在我灵府的底里; 我母亲临别的泪痕,她弱手 向波轮远去送爱儿的巾色, 海风咸味,海鸟依恋的雅意, 尽是我记忆的珍藏,我每次 摩按,总不免心酸泪落,便想 理箧归家,重向母怀中匐伏, 回复我天伦挚爱的幸福; ..... 1922年回国后在报纸上大量的发表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 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他的志愿本是 做个政治家,大概所有的诗人都有过这样的理想。但是诗人的政治理想都太单纯 没有实现的希望。胡适《追悼志摩》“……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 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经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诗人 重要的并不是用文字写表达自己而是行动,徐志摩一生都在行走中。1915年毕业 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 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 诗镌》,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曾先后任光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邮 政飞机到北平,机坠身亡。1935年,林徽音发表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 ,“……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残片……”。她将徐 志摩乘坐的焚烧过的一块飞机残片拿回家置于起居室中,一直到她1955年辞世。 诗人是文人但和其他文人不同的是,内心强烈的不安,“我的心灵的活动是 冲动性的,简直可以说痉挛性的。”徐志摩《落叶》。诗人又都是好动的“我的 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我做的诗,不论它们是怎样的“无聊”,有不少是在行 旅期中想起的。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 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闪动,草叶上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 ,雷雨时云空的变动,大海中波涛的汹涌,都是在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是动, 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 生命。......”,徐志摩《落叶》。而诗人
徐志摩之死三十年代印象中是一张发了黄的旧照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