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狗不理”的故事到北方地区旅游、公干和出行,从大城市到小城镇,挂有“狗不理”招牌的包子店,可谓到处都有。很多人面对“狗不理”的店招,往往大惑不解:肉包子是狗狗们最最喜爱的食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即为明证。古代的义士侠客,在飞檐走壁,摸进贪官污吏或土豪劣坤的深宅大院之前,必备一只带毒的肉包子,让镇宅护院的恶狗狼犬抢食后立即倒毙,以替天行道,方便行事。如今面对狗都不理的包子,这还做得成生意吗?挂上“狗不理”的招牌,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其实,店老板聪明得很,脑子一点没有进水,倒是食客们不知个中原委,且听本人为你细细道来。“狗不理”包子的根,长在天津,是当地一道著名的风味小吃,与上海南翔小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狗不理”包子就是北方版的南翔小笼。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帮厚薄相同,轻轻一咬,汤汁鲜香,再咬一口,满嘴流油,但又不感肥腻,味道鲜美可口,有名人尝后,誉为天下一绝。要问“狗不理”为何有此特色?奥秘全在它的用料和制作上。以制馅为例,它用三分肥肉加七分瘦肉,由专人剁成肥瘦相间的肉酱,佐以排骨汤或奶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秘制酱油和姜末、葱花、味精等,精心调拌而成。包子皮用半发面,和面时水温微热,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茶杯杯底大小、薄厚均匀的圆形包子皮。包入馅料后,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皮褶捻开,每个包子不多不少只有15个褶,褶花捻成一个方向,且疏密一致,大小一致,间隔一致,做好的包子生坯个个如同菊花盛开,赏心悦目。上炉后,使用大火,硬气快蒸5分钟即可。如此富有特色风味的地方小吃,怎么会取“狗不理”这么一个古里古怪的名称呢?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的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叫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是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杵了他的性子,九头黄牛也拉不回来,还几天几夜对人不理不睬。有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骂他他不睬,母亲劝他他不理,硬是蹲在一边,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呆呆地望着他,长叹一口气,说道:“儿呀,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依然脾气暴,性子倔。父亲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托人把他带到天津卫,好歹学点手艺,混碗饭吃。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一家包子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人荐了进去。这家包子铺经营蒸食和肉包,属中国式快餐,主要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过日子的船工、纤夫以及贩夫走卒,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不好,但从小吃苦耐劳,干活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这一点。别看高贵有不声不吭话不多,人其实不笨,什么东西学几下就像,再学几下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高贵有的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点拨,他做包子的手艺日夜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告别掌柜和师傅,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由于他手艺好,做事顶真,从不掺假,做出来的包子馅多皮薄口味好,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
说说“狗不理”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