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红尘拥抱你考完最后一科,我拉上男票,拖着行李箱,一路兴冲冲地踏上了开往金华的高铁。说来也巧, 第一次去金华也是夏季, 只不过那时的我尚是个七八岁的小丫头, 牵着父母的手走马观花走一遭。据说当年我们游历了大半个金华,几个著名景点都去了,可谓雨露均沾。可惜时隔太久, 泛黄的记忆中画面变得七零八落, 难于拼凑, 就连色彩斑斓的双龙洞残留在脑海中,也跟褪色的老照片一样,斑驳不清。长大后的我方知道金华双龙洞的名气有多大,它是有着 1600 多年历史的国家首批 4A级风景旅游区。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从古至今,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宋代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写道“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二是明代金华知县郑东白在《金华记游》中记载“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同一朝代的徐霞客在《浙游日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三是 1992 年编制的《金华市志》中编撰“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不论哪种说法, 都让双龙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代作家叶圣陶评价双龙洞是“金华四宝”之一。金华双龙洞披着万千好评的光环, 让我不禁心驰神往。 所以刚脱离乌烟瘴气的期末考试,我便拽着男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之旅。正直夏季旅游旺季,双龙洞日迎客 3000 多人,附近食宿十分吃紧。知趣的我们不得不择稍远一点的酒店。 办理完入住手续, 我和男票心照不宣地各自回房间补眠, 近来我们被高强度突击式复习整得身心疲惫。那晚,一直睡到晚饭点才悻悻地爬起来。窗外, 太阳西沉,瓦蓝色的天空稍显灰暗,烧红的晚霞一直蔓延到地平线的尽头, 金色的余晖通过窗棂斜斜地照进来, 暖哄哄中夹杂着一股南方特有的湿润。 清新的感觉, 让人意外地舒服。我正沉溺在和煦的夕阳中,肚子却抗议般咕咕叫起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征服美食刻不容缓!立刻下令男票百度当地小吃。提起金华, 除了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之外, 美食要算它另外一大特色。金华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浙菜的主要构成部分。以驰名中外的金华火腿为核心,烧、蒸、炖、煨、炸等十八般烹饪玩转其中,能整出 300 多道火腿 style 。相比昂贵的山珍海味,我更倾向于街边小摊。美食,吃的不但是味道,更是一种人文,金华的风味小吃别具一格,以品种繁多为名。若不尝尝的话,可谓虚度此行。在百度地图的指引下, 我们换乘了几趟公交来到人民广场附近的夜市大排档。 这是一家信价比评价极高的夜市,想吃正宗小吃的不二选择。正值傍晚, 凉风习习,躲在家中避暑的人们此刻纷纷出门,大排档人流汹涌,我和阿波在人潮夹缝中穿梭,感受着陌生城市的热情,不亦乐乎。夜市的小吃品种多到乱花渐欲迷人眼。 较具特色的有: 馅鲜汁多的金华汤包、 形如蟹壳的金华酥饼、蛋香扑鼻兰溪鸡子馃、现炸现吃的油炸臭干、顺滑 Q 弹的金华拉拉面、汁多肥嫩永康肉麦饼、清香甜酥的武义宣莲羹 ,,我们两个吃货原形毕露,垂涎欲滴。看见什么都想尝尝,吃了什么都觉得好吃,不多时,我们都撑到了。“太好吃了,我不行了,好饱。”我咽下最后一口酱汁浓郁的金华汤包,摸着微圆的肚子,一脸餍足。“我也不行了,
穿越三千红尘拥抱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