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策略.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79-01
朗读即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也逐渐重视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注重拓展文章的背景知识。
一、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
朗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而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学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别用“学习用”“用”“能用”加以阐释,这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实际教学中,就存在过于追求学生的“有感情地朗读”,而忽视了“正确、流利”两者的前提作用。要想情感饱满地去朗读一篇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篇文章倾注了作者的情感,而阅读者要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结合自己当时的情感因素去理解文本,去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感受与文本意境交融,即经历
“理解―共鸣―内化―表达”的发展过程。孩子们如果不能全面了解文本的内容,就算有充分的朗读时间,也不能领悟文中语言的精妙之处。有些教师一味追求书声琅琅的效果,经常要求学生齐读、轮读等,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们读得整齐,但情感却不一定得不到升华,带感情朗读就变成了一种摆设。
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感世界,教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必须构建起文本所表达的情境,同时带动课堂氛围,给学生铺垫好文本所需要的情感基调,让学生走进文本,切身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二、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朗读教学不是单凭教师简单的口头要求就能完成的事,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自读。在此基础上交流读书成果,让孩子自己说说是怎么样读的,注重了哪些方面,互相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达情感的词句,他们就会渐渐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不同的感悟、理解和发现。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读,感情自然加深。这样的自读、交流,学生能将对文本的理解与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起来,自读自悟。
语感的培养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体验。阅读体验就是阅读个体对文本应有意义的自我解读,而阅读体验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听、说、读、写。学生应依托言语实践,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品悟并朗读出来,体悟文章的真实情境,揣摩作者写作的真实情感。如《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一课,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孩子抓住了文中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之情,通过反复品读,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沈老师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去教育他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也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表达的传递。可见,学生唯有储备丰富的语言信息并加以整合、内化,再经过不同的个体自我表达,方能生成新的语言,建构起新的意义,最终实现有感情地理解与表达。
三、注重拓展文章的背景知识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贴近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