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气象学和我国农业生产的关系
姓名 : 张玉娜
专业 : 环科1班
学号 : 1314116010
日期 :
摘要: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稳定事关中国的长远持续发展,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界和农业气象研究界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评估未有一致的认识。本文从农业科学角度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象因素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条件,又提供了农业气候资源,同时对于其他农业环境因子和农业自然资源还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大气,辐射,温度,水分,风及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气象灾害
1 引言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象因素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条件,又提供了农业气候资源,同时对于其他农业环境因子和农业自然资源还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大气,辐射,温度,水分,风及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2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子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农作物的生长存在着一定的温度范围,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温度低于或高于此上下限,则生长缓慢。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比如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强,但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呼吸作用也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极高温度下,在维持短时间强呼吸后,呼吸速
率急剧下降。
水分约占农作物体重的70%~90%,不仅是农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分不足以补偿农作物因蒸腾作用和代谢活动消耗的水量时,嫩枝和叶片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反之,如果水分供应过多,不仅会引起植株徒长,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难以吸收养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风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风速增加,空气流动加强,使作物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度、湿度得到不断的调节,有效避免某些层次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能减少大气湿度,破坏农作物内水分平衡,使成熟细胞不能扩大到正常的
气象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