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台湾近代化.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六、清统一台湾
(一)清郑议和
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氏集团,采取严厉的禁海、迁界政策。并于1664年底和1665年5月,曾两次由施琅率军东征台湾,但均为风浪所阻。决定暂时放弃了武力解决,随后清王朝曾派员到台湾“招抚”。
自1662年郑成功逝世到1683年统一台湾,清政府就和平统一台湾问题,先后与郑氏集团进行了10次和谈,均无结果。
(一)清郑议和
在谈判中,清政府承认郑氏世守台湾并开放沿海对台贸易,郑氏表示愿意改奉清朔,称臣纳贡,双方在这几点上已经达成协议;但郑经始终坚持“须援朝鲜例,不剃发,不易服”,康熙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氏乃中国之人”,不能相提并论。争论的实质牵涉到台湾究竟是中国的领土还是中国的藩属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清郑议和
清议和的原因:
清属于少数民族统治集团,注意招降、吸收其他民族的政治势力;
郑氏集团中一部分人在抗清中的动摇性、妥协性(成员复杂性);
东西南多事之秋,清政府需要对强敌各个击破;
郑氏在海上武装力量的优势及海峡天险;
郑氏集团将士眷恋亲人故土的思想感情;
清在处理台湾问题的长期分歧。
(一)清郑议和
郑氏分裂的原因:
海商集团特有的独立性是其分裂的根源;
台湾经济的发展和逐步自立为其分裂提供条件;
海峡天险及海上力量的优势是其军事条件;
清军某些前方将领在谈判中的让步,使郑氏的分裂野心不断膨胀。
(二)施琅受命平台
清政府武力平台的条件
经济条件:清初采取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除鳌拜。1680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全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军事条件: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
台湾方面:1681年3月16日,郑经病逝,遗命传位长子郑克臧,侍卫冯锡范联合反郑克臧的势力(刘国轩)发动政变,缢杀郑克臧,另立郑经次子、年仅12岁的郑克爽。实权掌握在冯、刘之手,迫害异己,使内部矛盾激化,实力削弱。
经济上台湾连续三年的灾害,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多年的战争也使台湾府库空虚,财政拮据。
为筹集粮饷,扩充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郑氏集团加强对台湾各族人民的压榨和勒索,岛内矛盾激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
军事上郑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最后仅剩千余人逃回台湾,战争事败北,整个军事转入消极防御态势。
渡海攻台,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实现统一大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9月10日,康熙帝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作进取台湾、澎湖的准备。
(二)施琅受命平台
施琅,字尊侯,福建晋江人。生于1621年,卒于1696年,出身富裕农家。17岁参军,后成为郑芝龙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其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1651年,郑成功因为与施琅的矛盾杀其父兄,施琅遂于当年降清,官至靖海将军。
(二)施琅受命平台
施琅在深入调查、反复考虑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几点的决定:
1、在战略上采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以攻取澎湖为第一步。
2、在战术上采取速战速决、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施琅在出兵前就准备最多用七天时间破敌。
3、在渡海时间上,施琅一反在东北风季渡海的传统打法,而选择在西南风始发季节进兵。
4、在渡海路线上,他也与历来从金门厦门出发不同,选择从靠南的铜山岛(今东山)开驾。
(二)施琅受命平台
施琅受命平台后,于1683年7月8日亲率官兵2万余人,大小战船240艘,自福建铜山出海。16日上午,施琅指挥大军对澎湖的郑军发起进攻,战至黄昏,郑军落败,主将刘国轩乘小船逃遁,其余守军投降。
10月1日,施琅继续向台湾岛进军,3日抵达鹿耳门。明郑人心瓦解,军无斗志,郑克土爽决定纳土归降。
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因剿寓抚,抚之为善,以剿促抚
(二)台湾弃留问题
“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康熙语),
自闽浙总督金铉以下的大多数地方官吏也都认为中原初定,当全力经营大陆,而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且鞭长莫及。他们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地”。主张将台湾人民迁徙至内地,弃台湾而守澎湖。康熙本人在弃留之间亦难以定夺。
(二)台湾弃留问题
施琅一人坚决反对,他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
首先,台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处于大陆东南海中,他指出台湾与东南沿海诸省的关系说:“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
其次,叙述台湾的历史,“郑芝龙为海寇时以为巢穴,及崇祯元年,将此地税与红毛(荷兰人),为互市之所。红毛遂联络土

台湾近代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21989820
  • 文件大小256 KB
  • 时间2018-10-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