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丧俗
因在本单位任着一个管着吃喝拉撒用的角色。许多同事家里有红(多指婚事和孩子弥月之类)白(丧事)喜事,事主如果要求单位帮助,主要领导常派我去主持参与,帮着料理。我们单位虽仅百余人,但多来至这个县的东西南北,也有外县、外市、外省的,红事和白事道道很多,讲究很多,办事的礼数和习俗因区域不同千差万别。特别是丧事,套路更多,从死者下世到发丧出殡,再到做七周年,以致清明(在平定附近还要在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上坟),每个环节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许多微妙差别。多年以来,每每办这些事,我都有一种把平定的丧俗文化通过文字记录出来的想法。但因没有深入下去广泛了解,于是,每每动笔辄止。直至今日,我想必须下决心,把这事完成一下,让每一个人通过这些文字,去了解平定的丧俗文化,以免遇事束手无策。
一、平定丧俗是中国丧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些日子,我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作品都是以山东高密为背景的,其中有许多描写丧俗文化的部分。如《红高粱家族》里,插叙了綦老翰林出殡的场景,以及描写的“奶奶”大殡时的场景,我感觉和平定的丧俗大同小异,可能在华北地区黄河流域,其习俗应该是一致的。但因为民族图腾和信仰差异,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比如,就葬俗而言,就分为土葬、火葬、水葬和天葬等。
土葬,作为葬式之一的土葬,又称埋葬。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土地里。土葬不仅在中国通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实行土葬,所不同的是,一些种族(如穆斯林和犹太人)埋葬死者不用棺材主张薄葬而已。
土葬的产生,于人类早期朴素的思想有着必然联系。《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待外传》中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我们通常说的“入土为安”,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自有文明世界之后,作为被国人视为文明藏式的土葬,从原始社会起(以半坡文明为例)一直延续至今。
火葬,火葬作为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做法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或安置在骨灰瓮中、或埋于土中、或撒于水中或空中。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火葬。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盛行火葬。佛教承袭婆罗门教思想,释迦牟尼住世时,印度以火葬为正仪,佛涅盘后,举行荼毗火葬,信徒皆效法之,僧众更是跟进。后传至汉地,隋唐开始,佛家居士亦多火葬。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火葬,现在大城市殡葬多以火葬为主。在平定,许多人家亲人火葬后,再用棺椁把骨灰盒装进去埋在土葬里,实际是一种火葬和土葬并用的殡葬方式。
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水葬流行于大洋洲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大洋洲一些土著居民所行水葬大多将尸体置于独木舟中,任其漂流沉没。也有的民族唯等级低下的人实行水葬。在印度,所谓水葬只是将尸体焚化后的骨灰撒入恒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藏族、门巴族的部分人实行水葬,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被贬用水葬。四川甘孜及一些草原地区的藏族因缺乏燃料,除农奴主实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人均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场所,多设在江河急流处。人死后,在家停放1~3日,点酥油灯,请喇嘛念经,然后将尸体运至水葬场,由司水葬者或将尸体屈肢捆扎,胸前缚石沉水,或以斧断尸投水。死者遗物归司水葬者,财产半数交地方政府,半数归寺院。在现代,多对航海中的遇难者在举行一定仪式后将其投海水葬。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如杭州、广州等地,近年来采用此种葬法的越来越多。
天葬,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天葬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在平定,过去以土葬为主,现在采用火葬土葬并存或者共用的葬式,其形式与全国汉葬定墓葬
(一)墓地选择:
在平定,有史以来,先人去世,一般采用土葬。土葬的葬穴,称为“阴宅”。土葬一般是由若干墓葬群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墓葬群,就是一座坟墓,即一个坟茔。坟茔多以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同宗族的夫妇合葬墓葬为基础构成。建立坟茔的地方(土地),称为墓地。
墓地的选择,传统的墓地选择具有很深的风水学原理。在平定,选择墓地的过程,被称为“
平定丧俗新建 Microsoft Word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