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交错之美掩盖下的女性悲哀——电影《黑天鹅》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吁求-汉语言文学
黑白交错之美掩盖下的女性悲哀——电影《黑天鹅》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吁求
向一优田密
摘要:影片《黑天鹅》在电影界、观众界及评论界都引起了相当关注,已有诸多影评。结合当下文化语境对影片本身及相关批评进行综合考察可以看到,影片通过“黑”“白”意象的凄美幻灭突破了传统一元单向度思维、抛却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论,从而内隐着一种生态女性主义吁求。只是在真正多元共生的生态时代尚未完全到来之前,影片以黑白交错之美非常隐晦曲折地传达了这种生态女性主义吁求。而影片中促进“黑”“白”转化的“血红”则深刻地隐喻了当下整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
关键词 :黑天鹅黑白交错生态女性主义吁求
绪论
2010年末上映的由美国独立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黑天鹅》作为当年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其主演女星娜塔莉·波特曼更凭借此片获得包括金球奖和奥斯卡奖在内的多项最佳女主角奖,该片普遍被定义为一部心理惊悚片。作为一部具有如此影响力的影片,从业界以及整个观众群体对它的强烈反应来看,这部影片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文本进行文化研究。它固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诉求和文化走向,但却从某个侧面折射出一些重要的时代信息和文化趋向。
就目前对此片进行评论的文章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的主要观点倾向于认为“黑天鹅”是女主角的完美蜕变:《读黑天鹅中妮娜的三重人格》和《关于个人释放心魅与本欲的“内斗”》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女主角的三重人格进行了清晰地分析,[1]《解读影片黑天鹅主人公的双重人格》对母权制下的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双重人格的争斗进行了分析,[2]《黑天鹅:自恋与完美的达成》从女性主义角度认为这部影片精确地展现了主人公从白天鹅向黑天鹅转变中的挣扎和解脱,[3]《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对主人公向黑天鹅的蜕变产生了疑惑,[4]《从电影符号学视域解读黑天鹅》运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对影片的编码进行了意义解读。[5]总体来说,上述文章倾向于将“黑”视为解救的方向。另一类观点进一步对“黑”进行解读,认为“黑”依然具有他者建构性,由此对“黑”产生怀疑。这类观点主要有:《浅谈获奖电影黑天鹅的精神艺术》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电影符号学认为此片的现实隐喻为人格的破裂,[6]《电影黑天鹅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运用拉康镜像理论注意到男性视角的窥视,[7]《看女性难以逃脱的“他者”“被看”地位——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电影黑天鹅》深刻地认识到女主人公被凝视的地位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片中芭蕾舞剧的艺术总监托马斯,[8]《身份与符号的自我:黑天鹅关于身份的命题》指出该片展示了从传统到当代社会竞争机制转变过程中相悖身份的自我沦落。[9]
以上文献对《黑天鹅》所展现出的矛盾人格进行了清晰的论述,并对这种矛盾的内在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若结合电影文本本身并对以上两种观点的文章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作为“黑”与“白”两个意象的深层意蕴。任何单一的“白”或者“黑”都非解救之途,电影通过“黑”“白”意象的凄美幻灭抛却了非此即彼二元论,从而内隐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吁求,而这似乎正是当今世界整体面临生态危机的一个深刻隐喻,或许这正是此片叫好又叫座的深层原因。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立场
“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
黑白交错之美掩盖下的女性悲哀——电影《黑天鹅》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