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腔是明代嘉(靖) 、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
腔外,产生的又一声腔, 是明末清初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声腔, 清中叶后渐趋沉
寂。很多戏曲研究者以为四平腔已经绝迹, 幸运的是后来在闽北的大山深处, 发
现了这样古老戏曲的遗存。 曾经盛极一时的地方戏曲, 如今之剩下屏南和政和杨
源乡这两处, 本文主要着眼于分析政和杨源乡四平戏, 以此来认识这一濒临灭绝
的地方戏剧的历史和现状。
一、杨源乡的地理位置
四平戏所在地的完整地名为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 。据《政和县志》
介绍:
政和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南平、宁德及浙江丽水三市结合部,东与寿宁、
周宁,西与建阳,南与建瓯、屏南,北与松溪以及浙江省的庆元等 7 个县 (市)相
邻,面积 1749平方公里,22 万人口,辖 4 镇 5 乡 1 个街道办事处, 131 个村(居)
委会,县城简称熊城。
杨源乡地处闽东北政和、周宁、屏南、建瓯四县(市)结合部,是省定 15
个老区贫困乡之一,省道安嵩线横贯其中。全乡共有 17 个村(场) 4100 户农户
20595人口,其中老区村 14 个 3554户 18174人口,拥有土地面积 242 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面积 万亩,耕地面积 万亩。杨源文化源远流长, 文人墨客众多,
文化遗产丰富,民风纯朴。朱熹、赵迪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洞宫山均留有墨宝;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英节庙内的戏神壁画,被载入《中戏”被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仰头村被誉为“闽东北红军会师圣地”。
笔者曾经就生活在政和县和杨源乡毗邻的澄源乡, 熟知当地的民风及生活状
态。在这闽北的大山深处的偏远小山镇里, 没有人们印象中东南地区的富庶, 相
反因地理条件所限, 这里的发展有限, 农村经济较落后。 但就在这落后的山旮旯
里却遗留下了号称“中戏,并且于 2006 年被列入了国家
首批“非物质保护遗产” 。
二、四平戏溯源及历史发展概况
最早记载四平腔演出情况的是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
南都万历以前,公卿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
多人唱大套北曲,乐器用筝、琵琶、三弦子、拍板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乃
北曲大四套者,中间错以撮垫圈、舞观音,或百丈旗,或跳队子。后乃变而尽用
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拍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今则吴人益以洞箫及
月琴,声调屡变,益为凄婉,听者殆欲堕泪矣。大会则用南戏,其始只二腔,一
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海盐多官话,两京人用
之。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今又有昆山,较海盐又为清柔而
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士大夫禀心房之精,靡然从好。见海盐等腔已白日
欲睡,至院本北曲,不啻吹篪击缶,甚且厌而唾之矣。
此文传达了南京在万历以前宴会演出的重要信息: 一,明代中后期官宦之聚
会不仅演唱弋阳、海盐二大声腔,而且已有四平腔的流行;二,作者明确指出四
平腔“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 说明四平腔即是弋阳腔, 仅是略有变化而已;
三,四平腔流行时间当在万历以前,甚至比昆山腔还早。
四平腔在明中后期曾经得到很大发展, 这从上述资料所说它在南京取代弋阳
腔的地位已经可以看出来。 另外, 还有许多文献史料也能证实这一点。 明人胡文
焕在万历二十年( 1592)前后所编选的《群音类选》一书中的“诸腔四卷”中,
把四平腔与弋阳、青阳、太平诸腔并列,并指出在万历剧坛上,不仅是昆曲已蔚
为大观, 而且包括四平腔在内的各种地方戏声腔, 乃至北杂剧等, 都拥有众多的
观众,形成了诸腔竞奏的盛况。万历曲家沈宠绥在曲学专著《度曲须知》 曲运
隆衰”一节中叙述有明一代声腔流变状况时说:“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
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万历末年出现的传奇《钵中莲》里也有 [ 四平
调 ] 的曲调名称。明末时四平腔竟还在吴中地区一度有挫败昆山腔的气势。时人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十四载 , 昆山县天启年间( 1621—1627)情景时说:
腔右昆山,有声容者多就之。 然五十年来,伯龙(梁辰鱼)死,沈、白它徙,
昆腔稍稍不振。 乃有四平、弋阳诸腔,先后擅场。 然自新安汪姬、 上江蔡姬而后,
寥寥矣。 四平腔不像其它一些戏曲声腔, 仅仅在万历前后流星一闪就消失了。 许
多文献表明,四平腔直到清代初年还延续了它盛极一时的辉煌。
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说:“近且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
刘氏所云四平腔是“近来”才从弋阳腔变来的, 明显有误。 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证
实,在他所生活的康熙时代,四平腔的演唱还相当活跃。又如李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福建政和四平戏人类学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