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准备:
1、 让学生了解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老师选摘印发
瑞典科学院安德斯o奥斯特林授予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 
2、 把作文课作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制作成图文并貌的小报,初步激发学生捕捉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兴趣和灵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投影"富士山与樱花"风景画,同时播放日本音乐,课前营造审美氛围。) 
1、引出川端康成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世界的东方,有一双慧眼关注着生活,努力地寻找美。他是谁?他就是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展示作者人像,1899--1972)
2、引出主要作品和小说散文的风格
他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作品纤巧细腻,充满诗意;但孤独的成长历程构成了他的作品有一种淡淡的伤怨。 
(接着投影川端康成的主要小说作品,并在《雪国》下慢出其开头一句的名句。)
他的作品都"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和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其中小说《雪国》的开头一句:"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已成为日本文学中的名句。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花未眠》。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和主旨
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通过作者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美,引起了对美的感悟,还讲了自己的一些审美体验。
(投影板书"思考美的机缘:未眠的海棠花美"和下文的段落层次"3-5,6-11")
(一) 速读思考:(随即投影两个问题,配上灿烂的海棠花图)
1、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2、作者又是从哪些审美体验来进一步强化这些感悟? (二) 一边与学生交流以上问题,一边理清思路和主旨(同步投影要点)
1、 作者由此感悟到:(特别是哲理性、议论性的语句)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挺时尚的词"眼睛旅行"。看,窗外有花草树;你们周围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亲切的老师,前面是同窗好友可爱的背影;远方的天空,还有飞翔的小鸟、多姿的云霞……。台湾作家李乐薇在他的空中楼阁也感受到了大自然中说不尽的美。
自然的美无论空间、时间、外在的、内在的都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生命有限,感受范围、感受能力有限的,作者努力发现、感悟美,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美呢?川端康成是这样说的。(引出下面的感悟) (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随意展示出来,让人们轻易就能获得,但也并非苦苦追求
也不能获得。(解释"邂逅":偶然发现,不期而遇。)它存在于一种机遇,一种接触,
一种心灵感应和一种顿悟;没有特定的背景,没有特定的感悟,美就不复存在。所以,
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亲近事物的热情,有努力提高审美能力的激情。顺便点拨(尽量要快和通俗易懂,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语言):
A、作者在第4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可从人对美的感受力角度理解。这是为了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B、"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结合作者淡淡伤怨的风格和苏轼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提示:这种"哀伤"不仅来自海棠花本身,也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情怀。
"花未眠"不是永恒的,不能永远留住这特定的美,作者为它的容易凋谢感伤。
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你说海棠可怜吗?
现在,作者无意间发现了,这本来是快乐的,但作者却很感伤,大概是由于本是众所周知的事,而自己偏偏才知道。另外,作者似乎觉得除了"花未眠"的美以外,还有更多的美未发现,于是也会产生哀伤之情。
所以,下文作者感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C、"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这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说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提示:一朵小小的花也
《花未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