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
本选修专题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内容”“措施”;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一、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日本明治维新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六、戊戌变法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