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药食同源”到药食两用.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药食同源”到药食两用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说到药食两用,还得从“药食同源”说起。“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在神农时代,药与食是不分的,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在唐代,有一位医家杨上善在其《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历代医家的这些总结,充分说明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比如马齿苋、橘子、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小茴香、花椒、草豆蔻、桂皮、砂仁、南瓜子、石榴、蜂蜜、罗汉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
“四性”、“五味”。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又分别具有共性,但温次于热,凉次于寒。食物的寒热温凉是根据药物(也就是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不同概括出来的。中医认为温热性食物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助阳的作用,寒凉性食物有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的作用。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除了以上五种味道以外,还有涩味和淡味,这样,通常说的五味在实际上就不止五种。味道相同的食物有相近或相同的作用,而味道不同的食物则有不同的作用。
根据历代用药经验,中医又把五味与人的五脏联系起来,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酸味食物一般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适用于久泻久痢体虚多汗、遗精、带下及出血等证;辛味食物一般有发散、行气止痛、行血散瘀、解表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表证、气滞血瘀等证;苦味食物一般有清热解毒、躁湿、泻火通便的作用,适用于热证、湿热证以及痈仲疮疡等证;甘味食物一般有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和中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证、缓和拘急疼痛证以及调和诸性等;咸味食物一般有软坚散结、平肝潜阳以及泻下的作用,适用于瘰疠痰核、眩晕、大便秘结等;另外,淡味食物一般有渗湿和利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食物与酸味药物的作用相似,适用于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就是说,用越毒的药治病,越要早停药,大毒治病,病十去其六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了,剩余的部分以饮食调养“尽之”,不能过量,过量就会伤人。
如今,“药膳”这个词已经很常见了。所谓“药膳”是指对人体既有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又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的药用食品。首先“药”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药物,如《说文解字》上是这样说的:“药,治病草”;二是指治疗。如《素问·藏氯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一句的王

从“药食同源”到药食两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