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吐槽热分析现代人的内心状况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娱乐变得越来越全民化,其亲民性集中表现为任何人都可以抓住网络的最大"优势"毫不吝啬随心所欲的对娱乐产品喷出自己的评价,即为大家不亦说乎为之的"吐槽"。春晚来了,大家整装待发,准备好手机电脑矿泉水欲对"槽点"进行全方位式的侦察;某言情小说作家要拍电影了,总有一些人无论看过与否都会汲取网络中最生猛的抨击并且加以修改后拿到茶余饭后大谈特谈;某影星婚外情被机智的狗仔队捕获,"吐槽"爱好者又开始双眼放光,从疲惫无趣的生活中满血复活......吐槽已然变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新浪潮,从网络生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一路乘风破浪。吐槽也是一种不容分辨的社会流行,它既带有客观理性的评判,也夹杂着精神贫瘠的现代人对娱乐的不正当消费。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理智,客观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做出分析,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关键词:吐槽,生活,流行,娱乐,贫瘠
现如今电子通讯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对娱乐的消费也越来越速食化,对很多娱乐与新闻的消息,大多数人的评论也源自于道听途说,而他人对事件的”吐槽“,亦是我们掌握未知资讯比较快捷而又直接的方式。身处这样信息化的时代,想必大家对”吐槽“这个词的理解也八九不离十了。所谓‘吐槽’: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目睹发生的事件或者听到的话语的不符合常识,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人的思维之处用很犀利,很简洁明了的话语给予指出,而通常这些不符合常识,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人的思维之处是比较隐晦的,不是清晰可见的,也就是:你能够隐约感觉到存在微妙的不和谐之处,但是一般却又不能够容易的指出。所以,才有了‘吐槽’,吐槽就是指出不和谐之处。(1百度百科)而”吐槽“者似乎总在将事件本身概念扩大化, 将这个扩大化的概念的一个外延作为本概念的特征来对事件本身进行概括, 进而达到"好玩"的目的. 即以偏概全, 张冠李戴。进一步来说就是, 被吐槽的事件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事件本身是吐槽的切入点和源头, 后续吐槽都是以此进行发展的。
然而何以小小的吐槽行为从再正常不过的牢骚演变为网络上讥笑嘲讽极尽能事的口水恶战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私以为大概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自我价值感低水平的吐槽党希望通过吐槽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参照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经过对自我价值的评价而形成的。个体以内在的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为依据,以外在的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为标准,形成自我价值感。并非说所有的吐槽党都有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只是有些过于夸大节目过失的吐槽党们有些毒舌的不太正常,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着较差的定位,才在网络这个自由的平台,希望通过异于常人过的尖刻观点来赢取他人对自己肯定,从而提高自我评价。
就拿今年的春晚来说,冯氏春晚今年一经播出可谓是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微博、天涯、人人、豆瓣,总有些思维敏捷的吐槽党挖空心思圈出春晚里每一个节目的不自然之处大肆渲染吐槽。不得不说如此殚精竭虑诚心天地可鉴的壮举博得了不少的笑声与赞,但将一件合理的事说成不合理,践踏别人辛苦的劳动成果来满足个人心理的快慰是寻求自我价值感的一种太过消极的做法。不难想象,在网络上博人一笑的吐槽党们生活中未必如此心”机“手快,也许他们只是缺乏他人肯定生活平静无爆点的普通白
吐槽与社会心理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