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贡献: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成书于元泰定甲子(1324 年),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1) 《中原音韵》由曲韵、曲论两个部分组成。十九韵韵谱构成了曲韵部分,而被称之为《正语作词起例》中的《作词十法》即为曲论部分。《作词十法》,顾名思义,是作曲词的法则。《作词十法》由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定格等十方面组成。《作词十法》以音律为基础,以造语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律兼美”的“以曲为本位”的戏曲理论,既是其理论的特色,又表现出它明显的局限。惟其如此,才显示出它作为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向唱、念、做、打在内以曲、白、表演演一事的综合性戏剧表演艺术逐步发展和演进中的理论价值。
(2)元代语音系统是以《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为代表的。《中原音韵》的研究对近代音的研究乃至整个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原音韵》不但成为近代汉语语音史的代表音系, 而且是传统曲学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对于传统的韵学和曲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曲韵韵书,《中原音韵》在体例和结构上, 别出心裁, 敢于突破传统, 打破《切韵》系韵书的编排模式。全书分两大部分, 前者为《韵谱》, 后者为《正语作词起例》。是中国韵书史上跨时代的一部韵书, 它第一次真正地打破了《切韵》以来的韵书撰写模式。
(3)《中原音韵》一书, 作为北曲“正语文本, 变雅之端”, 是书对繁荣元后期的北曲创作尤其是散曲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原音韵》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在创作实践上, 它不仅是后代北曲作家谱曲填词时案头必备之书, 而且还成为一部分南曲作家戏曲创作时重要的检韵依据;在理论探索上, 《中原音韵》的曲韵、曲谱、曲论思想, 对后代律曲、制曲理论的深入和开掘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德清开启的理论风范、研究方法以及著述模式, 为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曲学研究提供了一笔珍贵的财富。第一, 《中原音韵》奠定了北曲曲谱的雏型。第二, 《中原音韵》为后代戏曲和明清传奇的创作提供了用韵规范。《中原音韵》一经问世, 就在戏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了“北曲的准绳”。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评价说:“作北曲者宗之, 兢兢无敢出入。”明代徐复祚《曲论》说:“诗有诗韵, 曲有曲韵。……曲韵则周德清之《中原音韵》, 元人无不
中原音韵的主要贡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