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佛教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佛教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佛教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道坚晓宇先生,关于佛教与音韵之学的关系,在此为你作一简要之答复, 我对此无所研究,唯抄袭前人的成果而已,谨此见谅。对于中国语言学的考订, 是属小学的范畴。古文篆隶随世变迁, 到汉时有许慎之《说文》出, 然其重义而略音, 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 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说文以后, 字书称善者梁有《玉篇》, 唐有《广韵》, 宋则《集韵》, 金有《五音集韵》, 元为《韵会》, 明则《洪武正韵》, 于清则《康熙字典》。而释氏之著述, 则愈广矣, 如隋志卷三载之释静洪《韵英》, 隋陆法言《切韵》影响至为深广,唐僧猷智《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沙门清澈《切韵》五卷,释弘演《切韵》十卷等,诸般书目,散见典籍,录不胜录也。而语言学专著之撰述, 有梁宝唱《翻梵语》十卷, 唐义净《梵语千字文》一卷,唐全真《唐梵文字》一卷,唐礼言《梵语杂名》一卷,唐僧怛多蘖多等《唐梵两语双对集》一卷,唐智广《悉昙字记》一卷, 北宋惟净等《景佑天竺字源》七卷, 南宋法云《翻译名义集》七卷等, 这些著作,对促进我国之语言学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对中国音韵的贡献,择要而言之有三,一者四声,二者字母学, 三者等韵图表。一、四声中国古代声韵,各有分殊,齐梁则以四声以归。如《南史· 陆厥传》曰:“永明末, 盛为文章……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又云: “时有王斌者,不知何许人,著为四声论, 行于时, 斌初为道人(案, 古代和尚也称道人), 博涉经籍, 雅有才辨, 善属文, 能唱导( 佛门的解释方法学)。”《梁书· 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 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 而独得胸衿,穷其妙行,自谓入神之作。”据陈寅恪先生之《四声三问》(见《清华学报》 9卷2 期)的考察, 此四声学说起自佛家。其谓平、上、去三声, 与天竺之围陀《声明论》三声(一曰 udatta, 二曰 svarita, 三曰 anudatta )相类也,而入声则附有 k、p、t 等辅音之尾缀,为特殊之种类,则与其他三声区别, 合为四声也。何以四声说于齐梁成立?陈先生说,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 竟陵王子良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 造经呗新声, 实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在些略前之时, 建康之审音文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求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七年, 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发表耳。此四声之成立, 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世, 而周颙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学说代表人物之故也。此说虽精, 然四声引入天竺说似有牵强处。如张建木先生( 负责《新华字典》编著者) 则以为此四声实为反映当时之实际语言情况, 而此四声则为通行之声调(见《张建木文集》)。二、字母学中国音韵字母之学, 始自字音开端之辅音的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非专门学术, 仅居于训诂之学内, 遇文字之音训, 则以读若某某为训。至六朝时梵文声明东传, 故有“双声”、“叠韵”的名目产生。“韵”的研究因诗词而兴起,而“声”的研究则到了唐末才悄然而兴。如陈澧《东塾读书记》云: “自汉末以来,用双声叠韵为切语。韵有东、冬、钟、江之目,而声无之。唐末沙门始标举三十六字,谓之字母。”至于声韵学的先驱, 有多种说法。如郑樵《通志· 艺文略》及王应麟《玉海》说是守温大师的三十六字母图为始; 明朝真空大师的《篇

佛教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