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战共”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史观:
经济工业化、现代化
经济与政治、文化关系
①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武装进攻苏维埃政权,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
:
①首要:
②经受一战破坏,经济崩溃,物资奇缺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
实现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争取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第二:
:P94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
实物配给制
普通义务劳动制
▲特点:
①“战时”(军事性)
②“共产主义”
④分配:
——中心
▲纯公有制
▲产品归公
▲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
:
②在“战时”运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运转,争取战争胜利,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
②消极:不利国家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引发1921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①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性质)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以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入纯共产主义经济形态
①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备供应,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三次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
③“直接过渡”超越当时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③说明“战共”(直接过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农民负担重,积极性受挫,农业下降
▲单一公有制,集中管理,平均分配,企业缺乏活力
▲工农联盟趋瓦解,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①开始:1921年,俄共(布)十大
②结束:1928年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逐步开展
:
①根本: 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继续推行“战共”政策,其弊端日益显现,引发群众不满,1921年出现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直接: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兵变
③主观:列宁根据俄国国情,决定实行有秩序退却,调整政策
①直接:克服“危机”,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根本:探索“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关于以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
▲生产力水平较低
▲小农经济占优势
▲工业生产落后
——必要性
: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②管理手段: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发展(最主要)
①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国家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命脉(公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以适应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
:P95
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部分企业国有(中、小企业)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暂无力开发企业以租让方式允许外资开发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③商业: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买卖
——核心
▲减轻农民负担,
缓解农民与政府矛盾,巩固工农联盟
▲增强灵活性,调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遵循价值规律,调动积极性
▲超越——“退却”
——国家资本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⑤局限:▲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对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结束
③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逐步过渡
▲经济政策调整的启示:
①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②巩固工农联盟,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借鉴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因时制宜,适时调整
▲中国:
▲东欧
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大改造
78年后改革开放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