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
一千多年来,李白的《静夜思》一直被作为中国第一思乡诗而脍炙人口。在学界,关于此诗中的“床”是否便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床,历来是存在不同意见的。
一些学者提出,唐代的建筑,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光很难进入室内,尤其是当窗户糊上纸的时候更是如此。李白能够在屋内举起头便看到月亮,似乎不大可能,因此他们推测李白当时其实是在院子里的。而李白显然不大会将真正的床抬到院子里去睡,于是他们认为,诗中所说的床,其实是胡床。
胡床,实际上并非床,乃是一种可以折叠起来的小凳子。这种胡床在汉代由西域传进中国,因其从胡人那里传来,也称胡床。胡床刚传入中原时,汉人在屋内依然地而坐。只有在院子里时,因地上太脏,石头上太凉,才坐在胡床上。胡床因为可以折叠,在院子里坐完了便收起来,也相当方便。而在唐代时,这种胡床已经相当普遍,因此李白在院子里或坐在胡床上或站在胡床旁写了《静夜思》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另外,除了将诗中的“床”解作胡床之外,还有学者则认为诗中的床乃是井床,即井栏。因为在古人心目中井就代表家乡,所以有“背井离乡”等词语。由井(床)而想到家乡,也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但不管怎么说,多数人还是习惯将诗中的床理解为真正的床。毕竟人们对于这首诗的整体意象的想象已经固化了。
“床”前明月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