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家文化和现代社会.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
在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来寻求二者的结合点,特别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找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尤为重要。
    一、找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
    1、发扬整体主义精神,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贤能与选,讲信修睦……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而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青少年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2、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
    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的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爱是情感之双向交流,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青少年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青少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入,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

儒家文化和现代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