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诚信文化与现代社会
一. 诚信的本意
《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言,甲骨文已出现,告祭之意。
诚,从“言”演变而来。
信是中国古代的基本伦理范畴,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德”或“五常”。
十三经中“信”共478见,其基本含义在夏商周就已经普遍使用了。其中,“信”在《左传》中出现216次,为最多。“信”在《论语》中38见,在《孟子》中“信”共31见。“信”在《礼记》中共75见。
二. 诚与信
诚的基本含义是真实、真诚、诚实。朱熹释“诚”曰:“诚者真实无枉之谓,天理之本然也。”我们通常所说的“诚”字一般指内心,指一种真实、诚悫的内心态度和内在品质,“信”字则涉及到自己外在的言行,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单纯的“诚”重心在“我”,是关心自己的道德水准,关心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单纯的“信”字则重心在人,是关心自己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关心他人因此将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三. 从“神”到“人”――盟誓与诚信观念的历史演变
诚信观念的原初形态――盟誓
盟誓是人类进行自我约束的最初形态。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盟”字。因此,“盟”很有可能导源于原始部落时代。
甲骨文之“盟”字
金文之“盟”字
小篆之“盟”字
原始时代,各部落之间的关系是大致平等的,相互间的某些事务要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为了加强已达成的协定的效力,确保协定的履行,协定双方借助一定的仪式恭请神灵作为见证,这种仪式便是“盟”。远古时期的盟誓所以能用言词约束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先民对神灵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笃信。人类早期的“信”观念建立在人对神的信赖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由神作为纽带来加以维系,显然,这还不能说是一种纯正的人际伦理关系。但有关“信”的伦理观念却深深地根植其间,并在这个温床上发育成长起来。
五. 孔子“诚信”思想
1.《论语》“诚”是语气词。
其一,诚信首先是政治信用问题。
其二,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其三,“信近于义”,信的承诺。
其四,好学----- “信近于义”。
其五,知行合一。
——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之一,与信并存的还有仁、义、礼、智、忠等伦理范畴,它们与信关系密切,彼此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无法断然分离的逻辑整体。因此,要准确理解孔子信思想的含义,就不能回避信与其它伦理范畴的关系问题。
五. 孔子“诚信”思想
(1)立身
(2)交友
(3)治国
(4)社会信任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传统儒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思想上承孔子、下启荀子,是先秦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孟子》在汉代被立为传记博士,宋朝跻身于“十三经”,并与《论语》、《大学》、《中庸》一道并称“四书”,为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师所推崇。元朝时期,孟子本人又被诰封为“亚圣”。随着政治地位的逐步上升,《孟子》在元、明、清三朝被列为科举的必考科目和学校教育的必读之书。儒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即“孔孟之道”,孟子思想的学术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术界通常认为: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信”伦理范畴的地位与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相比有所下降,孟子大讲“仁、义、礼、知”四端,信被其排除在基本道德范畴之外,只是处于辅助性地位。但孟子并没有忽略对信范畴的研究,在信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孟子还是有其特殊贡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诚信文化与现代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