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记忆与学佛.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记忆与学佛(摘自周承松的新浪博文)今天想到了一个关于记忆的问题。不知是否有从没做过坏事的人?应该没有吧。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开始说坏话(包括撒谎、骂人、挑拨、挑逗、阿谀奉承等)、做坏事(包括杀生、不予而取、占小便宜、意淫邪淫、打人等)、动坏心思(与上述有关的想法,有的付诸行动,有的则没有)。所有这一切,都会在我们心里留下记忆,构成后来忆旧和回忆的素材。有的人不怎么忆旧,除非他老了;有的人则常常忆旧,留恋过去,往事总是oncemore。就算到不了忆旧的程度,回忆却是每个人都经常在做的,可以说是天天在做。对此有人可能不理解,其实呢,我们在学习、在比较、在查找资料等等的时候,就是在回忆,在利用记忆。没有了记忆和回忆,就不可能有我们“相续不断”的言行和思维。 因此,还是说说回忆吧。回忆的内容分无数种,就素材的善恶性质来讲,有些就与我们曾经做过、说过或者想过的坏事有关,有些是就某种情景进行再加工,也可以说是在胡思乱想,比如说见过一位美女或帅哥,事后回忆起来想入非非。另外,把明星照挂在墙上,其实也是一种想入非非的表现,只不过有的人只处于朦胧状态而已,而这又跟人的生活阅历有关,阅历越深、经验越丰富,思想就会非得越深,反之就会浅一些。这种再加工的情况我们先放一放,因为加工和胡思乱想不是必然一定要做的,就是说它是可以断掉的。严重的是前一种情形,因为对坏事的回忆会引发两种结果,一种是歉疚惭愧,另一种是回味、渴想,而回味和渴想又是严重之中最严重的。对人心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种回味和渴想驱使着人们连续地犯同一种错误,即使条件不具备,无法具体实施,也会在脑海中萦绕纠缠,使人心变得浑浊卑劣,这种现象就是“污染”,就是“业”。业力就像沼泽、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有时会越陷越深,在六道中轮转不休。又想到那些从小就出家的人。他们在寺庙接受严格的教戒,僧团内部相互监督,比较而言造业的几率就小很多,那心中的这种业力牵缠当然也会很少,修行应该要更顺利些。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辩证法的观点。如果换成佛家的理论,那就是外因是“缘”,内因才是“因”,要因与缘都具足,才能生成万法,否则只有因或只有缘都不行。两种说法,讲的道理别无二致,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一种是强调内因(“因”)的重要性,一种是强调内外因(“因”和“缘”)二者和合对事物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性。这样看,对那些尚没有造某种业的人而言,就相当于今世没有内因(“因”),那么外因(“缘”)就难以起作用。那已造业的人为什么会造业呢?答案是惑(也就是无明和痴)使过去世的种子(储存的内因)遇外因而萌动。如果是遵循严格的戒律,那么过去世的种子就不会萌芽(譬如不让种子与水接触,保持干燥,它就不可能发芽),就不会形成今世的内因,就不会有相对应的回忆以及因回忆而产生的回味和渴想,就不会反复污染心灵。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相关的问题,那就是胎迷(包括入胎迷、住胎迷和出胎迷)。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忆起前世的情形,这就是胎迷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说是喝了“孟婆汤”所致,反正都是忘得干干净净。我们很多时候都很想知道自己的前生,不过,仔细想想,如果让一般没有刻苦修行并修有所成的人能够了知自己的前世,对他而言,那恐怕是

记忆与学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