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老东坎又名汪家坎,有一条左弯右拐的古镇长街,长约二千多米,中心一条石板路,夹着青砖砌成的路面,一间连一间的四梁八柱式小瓦店铺,错列在街道两旁,南北货店,挨着茶楼接着银匠店,隔着说书堂肩着李为齐大药房,连着庞家票号,对面是老淮东戏院,张家面馆邻着姚家铁匠铺,习家烟草行穿巷紧着王家烧饼店,依着汪家油坊是周家寿材铺并墙又是沈家客栈....
老街的繁华算是车水马龙,喧闹声中记录着小城的历史年轮,著名的阜东巷,鱼市口,中市桥闻名海内外,老人称老东坎为神龟之地,三百多年以来从未受涝受洪水淹及,据说海啸从不近坎,近八滩就必退了,于是就有了金东坎银八滩之说,老人讲东坎过去夏天是无蚊的,城外四周环着前河;仁河;妇女河;"蚊先生",拒说东坎街日本鬼子不敢住,一住纪闹肚子而水土不服,还有日本鬼子飞机投在老东坎的炸弹炸不响,几年前在老街上确有刨出的几十斤重日产炸弹,见证着日本军国侵略东坎的罪行.
先有仁和桥,后有汪家坎,再有黄坡寺,听说近来仁和桥拆了并且平河建房,我感到有点遗憾,文化遗产是要保护的,老东坎过去有好多亭台:中市桥头迎宾亭,东坎中学积善亭<后公园现还存有一座桃李亭>,天地仁和亭等都渐在人们视野消失,但值得庆幸的是黄坡寺正在扩建中,佛门信徒增多使得大雄宝殿香火越来越浓!
淮剧是老东坎的地方戏,家喻户晓,淮剧著名演员栾玉华,<艺名五岁红>粱锦中,裔小平等都生活在这块艺术大地上而名誉一方!代表剧目<秦湘莲>,<三女抢板>红极苏北大地久演不厌而多年不衰......
老东坎的美食不得了的,有吃在东坎度春秋之说:喝着鸭蛋汪五醍浆;品尝五香带皮花生米,姚制猪头肉,红曲野兔小狗肉,素制大肠咸蚕豆,山芋团,滨海刀工肉圆,滨海手工香肠,灯影凉粉,耦粉汤圆,何首乌粉,条虾等,客人来了要么不想走,要么就发胖,味道绝对顶呱呱哩!
老东坎的文化人大多朴实不张扬,有厚重的一面,代表书法界的有敦甫先生,何冰生(阜宁)先生,民间散文诗作家项频先生,剧作家曹斌先生,画家陈立民先生,篆刻理论家王一群先生,现代律诗创作家李木牛先生;吴克勤先生等,他们的艺术生涯,领导着一代老东坎文坛的风骚;而传承着后继的才团大军相依相随!
东坎老街心东街路南从东起第一个巷子叫红旗巷,原名双游里,此巷曾有山阳县(1914年改名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人沃朝阳和阜宁人戴德成比屋而居,均工诗善书,又皆重游泮水,因名双游里。1956年根据巷子内红旗旅社改名。
沃朝阳,字桐轩,清山阳县人,居阜宁,嘉庆十七年(1812)诸生,重宴泮林,善书法,其诗圆洁舒卷。年81无疾而终。
著有《紫藤轩诗存》,见《山阳诗征续编》卷14,收其诗11首。
东坎古镇的历史(三)仁和镇从石湖来
周运中
现在滨海县人坐车子到涟水县去,要路过一个石湖镇,这是涟水县最东的一个镇,和滨海搭界。石湖镇从前叫佃湖镇,因为一个大湖得名,但是我们过去一直不晓得我们滨海县治所在的东坎镇原来是从石湖镇派生出来的,就是说,是石湖镇的商人来创建了东坎镇的前身——仁和镇。
刘大卫老先生在《阜宁人》第十四期(江苏省阜宁旅台同乡会编印,1996年)发表了一篇《古镇仁和史话》,我曾经亲自拜访刘老,看到这篇大作,因为我们大陆人看《阜宁人》不便利,所以我现在介绍给大家。
滨海老东坎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