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建议
城西完小王燕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小学生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发了青少年心理的迅速而不平衡的发展,使他们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不善调节自己又不愿向成人袒露心扉,从而诱发了许多心理问题,被人喻为"危险期".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一、现状
当前我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兴趣低,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
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认为读书是因为迫于父母要求;读书是为了以后挣大钱;更有学生认为学校有同龄人,好玩,所以到学校来。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兴趣低,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二)焦虑
一方面 因为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值高,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大,考试拿高分、表现好使老师和同学喜欢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所以有部分学生显得焦虑、
担忧,这种情况在考试前犹为突出。
另一方面学生听闻了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事情,使得部分学生时常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
(三)冷漠、孤僻
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和问题家庭的学生,由于平时相对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和沟通,他们对生活中能换起鲜明情感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而且有少数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也感觉不到与同龄人在一起的快乐。
(四)交往障碍
有部分学生自卑、怯弱,有些还存在排斥他人、自我闭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往障碍。课余只顾自己玩,不知道怎么和伙伴一起玩。心里的秘密不知道跟谁一起分享,怎么去分享。生活中发生了问题不知道或不善于与别人沟通。有了不良情绪不知道如何宣泄。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这些学生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
(五)攻击性强
少数学生由于平时缺少必要的关爱,缺少情感沟通,对人对事反应冷漠,但如果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则具有很强的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如用脏话、痞话骂人,打架,有时打架甚至是不分轻重,把人往死里打。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六)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
大多
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
(七)不良情绪:
部分学生会因为一点事情情绪不良,而且这种不良情绪他们又不知道如何进行调节、排遣,于是会一整天或一段时间心情烦躁,情绪低落,不愉快。有些学生还会通过抽烟、逃课、打架等比较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
二、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