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把木梳卖给和尚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要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出,报名者云集。为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公司出了一道实践性题目:“以10日为限,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众应聘者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何用?纷纷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三个勇敢的应聘者:张三、李四和王五。
十日后,三位应聘者重聚,讲述各自的营销策略。
张三:(沮丧状)我历尽辛苦,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使劲挠着脏兮兮的头皮,我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了一把。(显得很无奈)
李四:(欣喜状)我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看见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于是我找到了寺院的主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庙门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发理鬓。”主持采纳了我的建议。那山共有10座庙,于是卖掉了10把木梳。(洋洋得意)
王五:(兴奋状)我一共卖出了1000把木梳,(旁人惊呼,面面相觑)而且手里还有很多订单。我去了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那里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于是我对主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都怀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主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我小住几日,共同出席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愈旺。附近寺庙的主持闻之,也纷纷前来找我预购木梳。我快马加鞭赶回,请公司速速发货,以成善事。
看了上述故事,有些同学可能还不能将之与先前的难点联系起来。其实,我们只要思考故事中的疑问就可以了:
故事中要求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王五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他没有被个别事实所迷惑(和尚不用梳头),而是扩展了木梳的功能(赠品),抓住了木梳—和尚—进香者之间的联系,抓住了和尚与进香者的各自的心态(主持希望施主、朝拜者、观光者越多越好,可谓名利双收;凡来寺院进香的人都怀有一颗虔诚之心,认为能够得到主持的赠品是荣幸的,因为“积善梳”代表着幸运、吉祥与福祉),正是他把握住了复杂的、联系着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出创造性的决断,从而取得了营销的成功。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单一的事实、不变的因素出发,而是要从复杂的、全面的、联系着的、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同时,从实际出发,也不是要人们消极地适应客观情况,而是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意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生命的标杆
年轻的亨利是美国的一个流浪汉,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他为此非常
意识的作用例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