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蒙古族音乐(天鹅)》贾斯汀教学设计 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蒙古族音乐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音乐
学段: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相关
领域
地理历史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五线谱)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3年7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贾斯汀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实施者
贾斯汀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指导者
王曼鸥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
课件制作者
贾斯汀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其他参与者
杨宇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高景年
北京景山学校
大兴实验学校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音乐学习的核心内容——听、唱、写、创四项技能,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二)理论依据
本课的理论依据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3.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民间歌曲中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通过民间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淳朴、富有生活趣味的民歌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天鹅》是一首著名的乌拉特短调宴歌。乌拉特人为成吉思汗长弟合撒儿之后裔所统辖,属科尔沁部一系。明代以前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明清以来几次迁徙,最后到河套北岸乌拉特草原定牧,分化出乌拉特前、后、中三个旗,成为后来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市)的主体部分。因此,乌拉特民歌一方面保持了古老科尔沁民歌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300多年来受毗邻鄂尔多斯民歌的影响,出现了不少具有鄂尔多斯风格的民歌。
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五声羽调式。歌词以天鹅作比,表达对客人尊重友好之情,节奏舒缓,曲调深情优美。
一段唱词由四行构成,唱词和曲调之间为“一对二”的关系,也就是一段唱词在两遍曲调上唱完。音乐曲调由上、下两句构成方整结构,每乐句分为前后对等的两个乐节,每乐句前乐节形成逆行倒影的倾向,后乐节则一气呵成,从而具有“前紧后松”的意味。下乐句前一乐节是上乐句第一乐节旋律进行的倒装形式(a+b/b+a)。下乐句第二乐节第一小结则是上乐节的压缩形态。上乐句落音为“商”,从而上、下乐句构成“下属——主”的呼应。
乌拉图蒙古部传统音乐以民歌为主,很少有器乐或歌舞。其中,宴歌

《蒙古族音乐(天鹅)》贾斯汀教学设计 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88 KB
  • 时间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