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同一阅读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兴趣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入,有益于探究的进行。培养学生大胆求异、质疑、争论的意识和品质,是发展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前提。所以我在《爷爷的芦笛》教学中,问了这样一个环问题:这时强强听到了什么?(爷爷的芦笛声)这时的强强还害怕吗?(不害怕了)他变得(勇敢起来了)?是什么让他变得勇敢起来?(爷爷的芦笛声)仅仅是爷爷的芦笛声吗?一开始都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回答表层的问题,但当我那句“仅仅是爷爷的芦笛声”出现时,学生一下安静了,他们这时才开始了深层次的探索,那么只靠自己的“钻”可能对于学生而言还缺乏一些外部因素,这时兴趣就显得必要,而且当学生围绕“强强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是否只因为听到了爷爷的笛声,知道爷爷就要回来了”展开争论时,我没有给学生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再次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对话的课堂空间,努力让争论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生命活动。也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去感受爷爷经常说的那句“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