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1、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50%。
2、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4、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
5、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第二节社区
6、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7、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价值认同感
8、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
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
9、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0、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建筑物自由布置。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11、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2、社区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系统育才就业系统交流参与系统运营系统
13、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
14、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
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1)适居性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
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
舒适:物质与非物质
15、识别与归属: 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生态优化原则: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17、共享社区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