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自知、自胜及知足”思想
0803401036 张丽
摘要:《道德经》一书“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前后八十一章,短短五千言,但体现了老子在哲学、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各种思想和认识。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老子提出了“自知、自胜和知足”的修身思想。本文就这一思想作具体的阐释,提出一点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自知;自胜;知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此为《道德经》首句,五岁小孩亦知晓,可见《道德经》流传之广博。然,朗朗上口只是其因之一,更为精妙之处在于其短短五千言中所涵盖的无穷智慧和玄奥哲理。对于老子其人,无不为之叹服。
古今中外对于《道德经》的赞美不甚其多,我最是欣赏纪晓岚先生的评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道德经》前后八十一章,短短五千言,全书以“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为构架,发展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可称最值得一读之书。
纵观全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①(春秋)李聃,乙力著《道德经》三秦出版社,,却道出了老子对于个体生命的本质把握和对修身悟道的真谛理解。
关于《道德经》的注释本,我比较推崇王弼所注,语句精要,紧扣重点。他对于三十三章的理解是:“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慧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则物无避焉,力用於己,则无物改焉。知足自不失,故富也。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②(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出版,2008。
接下来,具体地谈一谈我对这一章内容的理解。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悟。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严复有言“智如烛,明如镜。”正是对全句原文的独到阐释。老子在句中强调了“明”这一概念,“明”后方能心光自照,感悟大道。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即来源于此。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自省的过程就是一种自知自明的过程。
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范应元说:“胜,克也。守道之士,谦柔自处,未尝欲胜人,而人每不能胜之者,惟其有定力故也。定力者何?能克去己私,而全乎天理,此自强也。”③《道德经》原章序现代意译(孔正王玉英)这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是一个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过程,是不断“内修”的过程。
三、“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体道返朴,方能澹泊自安,寡欲自守。
老子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