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本文试图以女性意识为视角,主要从对女性依赖性的批判、反贞节观及对传统父权体制的反抗这三个方面来审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张爱玲以细腻、冷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隐藏在家长里短中的“真实”故事,在貌似文明的现代生活中揭示出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刻画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在夫权统治的余毒里或被迫顺从或无奈挣扎的女性典型。在她们的女性经验及其迂回的焦虑背后,显现出的是更为广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依赖性,贞节观,反父权,意义和地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83-02
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指出中国女性奴性心理的根源:“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 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①归根到底,“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 张爱玲可以算是一位具有成熟的深刻的女性意识的佼佼者。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小说的世界中揭示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刻画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
一、女性依赖性的批判
张爱玲在《怨女》中描写柴银娣时说“上一代下一代中间没有她的位子。”在张爱玲笔下,无论是旧派女人还是受到五四民主潮流冲击的新派女性,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心理。旧派女性没有自觉,经济上依赖家庭,心甘情愿地成为男性的附庸,婚姻是她们寻找和保护安稳生活的唯一手段, 同时也是她们的最终的归属。
比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虽然与传统的女性相比,她敢于与前夫离异、反抗兄嫂、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已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进步。然而从其恋爱、结婚的动机来看,她看似完满的爱情婚姻背后,却是女人无力自主去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附男人过活的悲哀。
再如依附男人、拿青春作赌的霓喜,前后三次婚姻,都未能给她带来希冀中的幸福和财富,最终落了一贫如洗的下场。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因经济的无力而依附于男性,进而又为男性所奴。她们是无法逃脱这一环套一环的厄运的,张爱玲将霓喜的婚恋悲剧取名为“连环套”,其立意大概在于此。
新派女性虽坦然接受现代物质文明,生活方式是西式的,但仍然保守着以男性为生命支柱的思想意识。《封锁》中的翠远,即使作了大学教师,“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纪录”。她的家人仍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她未能找到一个“好条件”的男人,“宁愿她当初在书本上马虎一点,匀出点时间来找一个有钱的女婿。”而她的内心,也为此饱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当她的际遇与传统观念上对女性的希冀相悖时,她得到的不是周围人的认可,而是更深的孤独。翠远是现代女性中在经济上摆脱了男人、取得了独立,但在精神上却没能真正的独立的典型。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妇女在现代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固有的角色和地位的质疑与反抗。她在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地描写这些以嫁男人为生的女性命运的同时,虽未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直接对其大加鞭笞,但从张氏小说中这些女性的悲凉的结局来看,张爱玲在使她们走向灭亡的同时,也对这些女性自身进行了犀利地自审与批判,其中亦不难看出她对现代女性所隐含的警示:只有获得经济与精神上的独立,才能奢谈自由,从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