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 娜拉 形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设计(论文)题目:TheanalysisaboutNora'simageinEileenChang'snovels论张爱玲小说中“娜拉”的形象文献综述正文一、选题背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支撑这种文化的这个社会的衰颓又成了一种崭新的矛盾,张爱玲就站在这个矛盾中记录,然而不仅仅是记录,张爱玲对新旧文化中西文化杂糅、碰撞的上海、香港的描写,显示了她自我审视的理性自觉及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积极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追求现代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不仅强调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还进一步强调了“女人”作为和“男人”一样的人,应该有一样的权利和一样的自由。五四时期的启蒙者是把对于女性的不合理的传统礼法作为突破口的。例如贞洁问题,在以男性为主的父权制社会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私有产物,纯洁是男性为女性设下的一个陷阱,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温柔听话、从一而终。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种种束缚和要求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 姜向东在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在《传奇》中的表现中谈到女性开始要求、争取和男人做一样的事情,和他们享有一样的权利,她们开始要求学习、革命,要求尊严、自由和思想解放,她们试图像男人一样真正的生活。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个奇特的时代,新的和旧的掺差,对立着;几种异质文化内在连接的人格面与人格阴影的并存与对立,使张爱玲陷入伴随着没落而来的苍凉里,她感到迷惘无奈。李掖平在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中强调她所潜藏的丑陋与无奈,于是爱与恨的交织便频繁地出现,这种内心焦灼,荒凉投影在她的小说中,艺术氛围是苍凉的,人物的心境也是苍凉的。她其实是爱着那个没落的时代的,那个闲雅有韵味,旖旎繁华的时代,然后她又恨,恨这个时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张爱玲又重新被发掘了出来,国内外大量的学者重新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营造的艺术世界,“仿佛华美纷坛的人间悲剧在废墟上上演,没有灯光,只有惨白的月光,没有热闹的音乐,只有一支幽咽的短笛吹奏,等到剧终人散,留下的仍是旷古的荒凉。”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她的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二、研究现状 早在1923年鲁迅言说,娜拉出走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归来。张爱玲也说过:“中国人从《娜拉》一剧中学会了‘出走’”。无疑地,这潇洒苍凉的手势给一般中国青年极深的印象。但如果因吃饭和经济的原因,便也只能折中为“走!走到楼上去!”但是,张爱玲为年轻女性选择了一条既算不上是堕落,也不是归来的第三条道路:女人固然有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弱点,但是作为女人,我们也要大胆的向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说不,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冷静来谋爱、谋生,虽然会遇见诱惑,会有所挣扎和动摇,但是却拥有一颗和生命斗争、反抗的心,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张爱玲研究目前呈现“三冷三热”的现状,即大陆冷海外热,男性冷女性热,学界冷民间热。形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即是由于意识形态的缘故。张爱玲在中国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容忽视的。哥伦比亚著名教授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给与张爱玲高度评价,其中张爱玲的章节甚至比鲁迅先生的还多,足见其评价之高。今年来,大陆学术氛围也比价自由,张爱玲研究也热起来,但是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虽多,但是优秀的不多,推荐看看南京大学余斌先生的《张爱玲传》,算是比较好的一种,但是近年来张爱玲的一部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 娜拉 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286107238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