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背景 与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概念界说一、关于五四运动背景;起因;经过;性质。二、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创刊为发端标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主要内容为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三、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正式发端。体现了人性解放这一启蒙主义时代要求。(鲁迅《〈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选)小引》:“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我录给全民带来了强烈的屈辱记忆,从而激发了有识之士变革图强的迫切愿望。旧体制的崩溃与世界格局的剧变给我国带来了变革的可能。二、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变迁文学革命始自晚清。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诗界革命”; 关于“文界革命”; 关于“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革新运动为后来的五四文学革命做了一定的铺垫。(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清末‘诗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于民七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而不是在方法上,给予很大的影响。”)三、西方文化(及文学)思潮的影响“西学东渐”同样始自晚清。对当时我国思想文化(文学)界产生极大影响的典型例子:严译赫胥黎《天演论》;林译小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更是注重学习和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努力从中寻求救国真理。“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鲁迅《“中国杰作小说”小引》)第三节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诞生一、酝酿(1915——1916) 国内新文学运动代表人物的努力: 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科学”与“人权”(民主)的口号,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文艺上反对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主张写实主义。李大钊:“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晨钟之使命〉》)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洪骍,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改字适之,取自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一生经历丰富,著述甚丰。关于胡适的评价问题。(去世时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主要留学经历: 1910年7月考取庚款留学美国二期官费生,9月入绮色佳(地处美国纽约州,今译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农学院; 1912年9月转入文学院,191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5年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杜威,至1917年5月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考试; 1917年7月回国,9月任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倡导新文学的大致过程: 顶撞钟文鳌事件; 作《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一文; 倡言“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其核心观点为废文言、倡白话; 提出诗的革新问题:“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 提出关于中国韵文发展史的“六大革命”的观点; “翻船事件”引发的论争; 作《蝴蝶》(原题《朋友》)一诗寄托孤单之感;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80 KB
  • 时间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