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学生
指导教师
年级 2006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学院文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年5月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在《斋志异》五百多篇中就有八十多篇是描写狐女的,其中很多都是《聊斋志异》的名篇,如《红玉》《小翠》《莲香》等。她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人们不禁感叹一句:“真乃奇女子也。本文试图通过对《聊斋》中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狐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再现清代社会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探求蒲松龄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环境的影响意义
一、蒲松龄和聊斋
(一)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热衷科举,却不得志。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二)《聊斋志异》
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二、中国历史上的狐女形象
妖狐,也称狐妖,狐仙或狐狸精;是一种由狐狸修练演变成的妖精。从很早以前,人们就相信狐狸拥有妖力,妖狐的传说,在东方这片土壤上可谓遍布广大。中国的九尾妖狐妲己自不必说,就是在日本,也是有着“玉藻前”这样妖艳的狐女存在着。
狐精意象的每一次演变,都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民俗状况的反映。
(一)先秦、两汉典籍中的狐——图腾、祥瑞、妖魅
早在先秦时期,狐就出现在神话与文学作品中。狐与女子互相幻化,狐是女子的象征,这一原型可以追溯到上古“禹娶涂山女”的神话。
到了汉代,狐成为祥瑞的征兆。汉人普遍认为,狐是具有高尚品德并带有灵性的不平常的动物。东汉许慎就曾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后大,死则首丘,谓之三德。”狐毛色棕黄,而黄色在五色中处于中,这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小前后大”说的是狐的体形特征,即头小尾大。由小渐大,次序井然,分明是表明尊卑之序。“狐死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的时候头是向着自己窝穴的,古人认为这是仁的表现。这种思想正好与当时流行的符瑞观念相契合。这时的狐不仅具有子孙繁息,后代昌盛的生殖崇拜意义,而抽象为天子“子孙繁息”的象征,并进而扩展为太平盛世的象征。同时,塑造狐为妖兽形象,也是从汉代开始的。原始初民所创造的图腾,往往是善恶并存于一体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虽指出狐有三德,却也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狐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为鬼所驱使的妖兽了。这一时期由于狐蛊惑为患之说非常盛行,以至于掩蔽了狐为祯祥之兆的观念,逐渐呈现妖魅化倾向。
(二)六朝志怪及唐传奇中的狐——趋向人性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狐狸在被神妖化的同时,也不断被人化,逐渐获得人的外形。与此同时,狐妖化女子的观念也在发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淫妇与狐妖互化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加强.
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狐狸精魅人故事是“阿紫”:
《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称阿紫”《太平广记》中也有“野狐名为阿紫”的旧说。此为阿紫传说,淫妇阿紫化为狐,便把淫性带给狐,狐便成了淫兽。
狐的前身是淫妇,所以狐往往化为女子,以媚惑世间男子。大概“狐媚”一说由此而来。关于狐仙或狐妖,六朝时也有不少记载,大抵非常简略,只是将怪异传闻简单地纪录下来,很少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更谈不上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早期狐仙故事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狐狸虽然幻化为人,但实质上徒具人形,仍然是“怪”,不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毕业设计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