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前770~前221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拓展练习与思考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诸子百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儒墨道法四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及特征;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儒家“仁政”学说;道家朴素辩证法与“无为”学说;百家争鸣、和而不同。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世界各大民族都出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救时之弊“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人员准备:士的分化,代表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出现文化政策:尚未形成一统的观念形态,文化相对自由聚徒讲学:私学兴起,各学派得以发展壮大九流十家西汉刘歆《诸子略》儒家“复礼”与“归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仁”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礼”“不知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以为仁。”《论语·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