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学习体会2003.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电力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十五”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电力供需极不平衡,电力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广义地质能源转变成二次能源—电的比例占总发电量的99%,并将继续作为电力的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为此,按照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经济、企业效益这四者的动态关系的基础上,对电力市场的长期需求趋势和需求结构进行准确地分析与把握,对我国电力工业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及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电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结构、我国发电能源结构、电力工业布局、电力工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力市场化、电力运营模式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电力供需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电力供需局部矛盾的成因;针对短期、中期长期电力需求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定量方法,对我国电力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重点对我国从2008年到2020年的电力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最后,结合发电量、装机容量等预测结果,提出了我国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火电、重点发展水电、提高核电的装机容量和提高西南地区的水电能力等对策建议,以及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对策、电力工业运营模式、电力市场化和电网互联等对策建议
,并侧重分析了在金融危机下,电力企业如何发展等问题。全文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电力长期需求预测的研究意义、我国电力市场中长期需求预测的理论方法;电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结构矛盾分析以及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电力市场短期、中长期需求进行了预测与分析;提出了解决我电力供需矛盾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对我国电力工业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这些年我国电力走过的基本上是以总量快速增长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我国电力发展的脚步应当放慢一些,更有节奏一点,利用电力需求放缓的机会,把结构调整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
我国电力需求还会较大增长空间,从中长期看,我国电力需求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当前,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把握电力建设节奏。一是重点推进“上大压小”,使之成为火电建设的主渠道。二是积极发展热电联产,优先安排以“上大压小”方式建设的热电项目。三是适度开展大型煤电基地和煤电联营坑口电站建设。此外,要有序开展核电建设,大力推动水电开发利用,加快电网建设步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转变”不动摇,坚持“三个建设”不放松,以全面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建设“三集五大”体系为战略重点,推动公司和电网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一五”到“十三五”的十五年是国家电网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十二五”,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从现在起的五年是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我稳较快发展将带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增加近5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增加2万亿千瓦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着力解决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着力实施
“一特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尽快形成交直流协调发展、结构布局合理的特高压骨干网架,适应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大量清洁能源外送消纳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用电需求,解决煤电运紧张矛盾,保障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现在起的五年是公司体制机制创新的攻坚期。随着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和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国家电网已成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系统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交直流混合电网,电网功能、形态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司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电网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对公司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现在起的五年是把公司全面建成国际化企业的机遇期。国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强调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国资委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十一五”发展,公司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利用国际

学习体会200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