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_笔记西方哲学史笔记。(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 9、神: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二)逻各斯学说1、逻各斯的含义: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三)生成辩证法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三、毕达哥拉斯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是“数本原说”。(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四、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哲学观点: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
西方哲学史 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