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教案: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鲁迅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三课时第一课时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1、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国民性问题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 3、写作动机: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
阿Q正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